全部车市号

3年时间,100亿人民币,小米汽车却连生产资质都拿不下

趣车坊

33900 2022-08-09

近日,小米汽车获得了一项新专利:车辆付款方法、装置、车辆、存储介质及芯片。听起来很玄妙,实则就是可以通过获取车辆所在位置,结合地图上的地点标识,在车辆前方预设距离内存在收费点的情况下开启预设付费功能,车主只需要确认即可。

自2021年官宣造车至今,小米汽车前前后后共申请了200余项专利。互联网企业下场造车,小米不是第一位。早在小米之前,华为、阿里、百度都已经或深或浅地踏入了汽车领域。

将视线扩展到全球,想来汽车领域掺和一脚的企业就更多了。例如,早已放出风声但至今未见落地的Apple Car。

的确,隔行如隔山。轻资产为特征的互联网企业,想要跨行进入资产技术高度密集的汽车行业,可是隔了不止一座大山。

正因此,像华为、百度那般,采取合作模式或者提供技术支持,对互联网企业来说是最省时省力的办法。无奈雷军作为一个领袖气质十足的创业者,偏偏选择了最困难的那条路——造整车。

玩味的是,近日,外媒报道小米汽车在获得生产资质上遇到了阻碍。怀胎许久,如今却面临难产。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21年,在那场至今被人拿来盘一盘的发布会上,雷军宣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雷军还说,造车是“此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我愿意压上我人生全部的声誉”。

在那场发布会上,几个数字让人咋舌“10年投资100亿美元,首期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在那之后,还有消息称小米汽车公司将在2024年实现首款车型量产的任务。

3年的时间,100亿人民币,“困难”模式。三个因素堆在一起,小米造车不仅面临着隔行所带来的困难,还要快马加鞭和时间赛跑。

在技术壁垒逐渐被打破的时候,造车不是个问题,能不能顺利落地、能不能造好车才是问题。

而在3年时间内,在100亿首期投资的前提下,小米能不能造车成功呢?

“多、快、好、省”,四招推进“三年计划”

一款汽车,从最初的架构开发,到最终的量产上市,对于小米这样从零开始的企业来说,5年时间尚且不算长,6、7年甚至都显得有些短。

参考大洋彼岸的Apple Car,2014年的时候便已经透露出相关消息,到现在为止已过去8年的时间,“果粉”们支着下巴等待的Apple Car,仍停留在专利申请阶段,正式上市预计要等到2025年。

11年的时间,是苹果资金不足么?还是技术不到位?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恐怕像苹果一样的企业,都造车无望了。

即使苹果所造的无人驾驶汽车,技术难度或许会高于小米所要打造的智能电动汽车,可单拎出来看,3年的时间,小米汽车也着实有些难为自己了。

可军令状已立,小米汽车要如何实现自己的“三年计划”呢?

小米造车的特点可以总结为四个字:多、快、好、省。

:前面也提到,雷军称小米汽车首期投资100亿元人民币。汽车,尤其是智能电动化汽车,要想独立自主造车,前期投入的研发费用会是一笔巨大的支出。例如,疫情之前,在研发阶段投入资金最多的上汽集团,2019年针对研发投入了超过147亿元。而新势力品牌中,和小米一样专注智能驾驶、自动驾驶的小鹏汽车,2020年研发费用为17.26亿元。

造电车,是一个极度烧钱的过程。并且,小米汽车前期自建工厂,没有选择代工,其所需要的投入只会更多。以特斯拉为例,品牌在上海的工厂一期投资160亿元。小米汽车2021年11月选择落户在北京经开区,参考同行们的支出,小米汽车首期投资的100亿元人民币,够用,但不能保证很长时间够用。

好在小米拥有1080亿元的现金储备,雷军也表示“我们亏得起”“是值得大干一场的时候了”。

:互联网企业以“快”为主要特征,小米汽车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原有的特质。2021年11月宣布确定总部基地落户北京经开区,2022年4月份一期项目便已开工;2021年9月份小米汽车公司正式成立,截止目前,小米汽车专利总数已经超过了200项,内容涵盖自动驾驶技术、电控系统、智能座舱等方面。

7月7日,小米自动驾驶测试车辆上路。从2021年9月官宣成立,到今年7月份测试车辆上路,不到一年的时间,让人不得不感慨“小米速度”。

:今年7月22日,小米汽车从上汽通用五菱挖来了该企业的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周钘。五菱宏光MINI EV的大卖、热卖,周钘功不可没。在为销售部门请来得力干将的同时,小米汽车还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人才招揽范围。

担任宝马iX外观主设计师的李田原,前段时间怒怼理想L9空气悬架断裂的胡峥楠,原北汽极狐总裁于立国。每一位精英,都是领域内赫赫有名的人物。好的人才、优秀的人才,是小米汽车的优势所在。

据悉,迄今为止,小米汽车已经组建了将近300人的团队,员工总数已经超过了1200人。雷军的“朋友圈”,让小米汽车拥有了生产、研发人才。

:新势力造车,上游零部件供应是一个逃不开的话题。在被消费者吐槽“组装车”的同时,选择供应商提供零部件,是一个比从零开始全部由品牌自己生产更为省时省力也省钱的做法。

迄今为止,小米汽车已经投资了超过40家企业,涉及半导体、动力电池、激光雷达等领域。奥联电子也在此前宣布加入小米汽车的供应商。

不过,选择供应商路线的背后,小米汽车将面对硬币的反面——供应链问题。之前屠戮了无数车企的“缺芯”问题,便透露出供应商路线的弊端。此外,小米汽车的成本控制也是一个未知数。自产零部件的比亚迪拥有话语权和成本控制权,对比之下,小米汽车选择了“省”,追求了“快”,却放弃了自主权。

“多、快、好、省”,小米能不能造出好车?

快,对造车来说,或许并不是绝对的百利而无一害。

互联网企业下场造车,收购、合作的模式更为常见,既不会因为跨行而给消费者带来负面第一印象,又能专注于智能技术领域,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

凭借着小米成熟的管理经验、前人已经试验并积累出的经验教训、雷军独特的领袖魅力,小米造整车并非妄自尊大、痴人说梦。

然而,从小米汽车官宣成立以来的种种举措我们不难发现,“快”,透露出小米汽车的“急”。

雷军曾说“不做的话小米就会落伍”。智能化电动车的红利期和风口期转瞬即逝,小米汽车没有当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雷军不允许小米吃不到最后一口螃蟹。为了避免落伍,加紧步伐猛追猛赶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只是,在团队组建尚且留有销售端人才空缺的情况下,在生产资质至今没有着落的情况下,自动驾驶测试车就已经上路了,是不是有点过于急了?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小米汽车能不能在2024年量产上市,至今存疑。

在造出一辆好车之前,小米汽车更应该考虑,怎么把生产资质拿下来,怎样才能避免“难产”。

互联网企业下饺子一般纷纷进入汽车行业,能够从汽车行业获利,也能够进行资源整合,多领域布局。问界M5、问界M7大名鼎鼎的鸿蒙OS车机与华为手机绑定,小米汽车上见到小米音响,并不是没有可能。

在小米首款汽车面世之前,“行”或“不行”,没有定论。

但如此急于求成,很难不让消费者担心。

毕竟,手机出问题了,可以长按电源重启,家电坏了,可以丢掉买个新的,车出问题了,则极有可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发表评论

请您注册或者登录车市社区账号即可发表回复

全部评论(0)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