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老师说车
37223 2025-04-07
事情一经发生就引起了轩然大波,随后1日中午,小米公司发言人发布了事故说明:事发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
随着事件的迅速发酵,大家现在争论的焦点大致分为了这几类,第一就是现在这个智驾到底值不值得信任?大家觉得从系统提示“前方有障碍物”到发生碰撞仅仅只相隔两秒钟,再加上116公里的时速,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太短了,而且还是晚上10点多,驾驶员很难避开危险,这智驾靠谱吗?是不是对“全场景智驾”“遥遥领先”的过度营销,让车主产生了危机错觉?
第二点争论就是驾驶员存在问题,因为她对于智驾没有清醒的认知,所有的判断完全交给智驾,再加上还有高速、超速、路障、深夜驾驶等问题,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第三个争论点是一部分人认为是施工的问题,对施工的道路没有做出正确的提示和指引。
首先咱先来说说智驾的问题,国内智驾厂商原本走视觉+激光雷达的融合方案,而激光雷达被视为可以提供安全冗余,同时也意味着成本的增加,所以拿掉激光雷达,来实现降低成本和智驾平权,所以现在都是高阶智驾才有激光雷达,基础版智驾没有,小米SU7车祸中的车辆版本就是纯视觉方案,而纯视觉智驾方案在夜间、雨天等场景中的识别精准度会有下降的可能。没有激光雷达,如果安装激光雷达,它能比摄像头更早发现远距离风险,也可能就给人留出更多的反应时间。
但是话说回来,了强化智能驾驶的科技感,某些车企抛弃了国际标准中的级别宣传,另辟蹊径找到了诸如NOA(导航辅助驾驶)、NOP(领航辅助)、NGP(自动导航驾驶)、NCA(城市智能驾驶)等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名称。
这样的功能带来的帮助是,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或高架路,以及车道线清晰的场景下,驾驶员可以开启高阶智驾,由智驾系统自行选择更合适、更安全的车道行驶。其中,因为城市路况相较于高速来说更为复杂,因此具备城市NOA功能的智能驾驶,也被认为更智能。所以基于此,为了彰显自家品牌产品应对复杂路况的能力,车企就创造了“端到端““车位到车位”“L2.999/L2++”等技术亮点营销词语,以塑造品牌在智能驾驶技术上的领先形象,让消费者认知出现偏差,缺乏专业知识的消费者往往误以为搭载NOA等系统的车辆已经具备自动驾驶能力。
再就是消费者本身问题,其实根据国际标准,L2为部分自动驾驶,驾驶员仍需随时接管,不能完全依赖系统。L3为有条件自动驾驶,驾驶员无需时刻监控,但需在系统提示时接管。但是一些司机会在即使开着辅助驾驶的车辆时也完全撒手不管,放心大胆的把自己的生命交给机器,从而酿成大祸。
最后,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场车祸,最终酿成了如此惨烈的车祸,所以不管最终调查结果如何,事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安全第一,生命最重要。再智能的车也是机器,它的系统和传感器再厉害,也不能代替人的判断,千万别被那些花里胡哨的广告忽悠了。
总之,这件事给火热的“智能驾驶风”泼了一盆冷水。消费者得明白,开车的时候千万别过度依赖那些高级驾驶辅助功能,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出问题,甚至可能害了你。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