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汽车
29577 2025-04-08
最近,乐道换帅一事闹得沸沸扬扬。
艾铁成的“下课”,意味着蔚来这场 “大众化突围战” 遭遇滑铁卢。
作为蔚来“下沉战略”的排头兵,乐道一直被寄予走量厚望。
按照李斌所说,乐道月销量得达到2万以上才可以实现盈亏平衡。
然而,乐道L60上市半年内,交付量始终未突破单月2万辆的生死线,反而因订单造假、员工内购风波和定位模糊陷入舆论漩涡。
伴随着乐道深陷囹圄,蔚来即将上市的第三个子品牌——萤火虫也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
在当下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蔚来是否还有必要继续押注萤火虫?又是否有能力去经营好萤火虫呢?
(1)萤火虫,或将重蹈“乐道”覆辙?
对于专注纯电的蔚来来说,萤火虫背负的使命,不言而喻。
从诞生以来,萤火虫就深陷各种争议。
而最大的争议,就在于其“造型”。
首先,功夫汽车想问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萤火虫“丑”吗?
平心而论,设计确实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
就实车而言,在笔者看来,萤火虫虽然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审美,但并没有丢掉蔚来擅长的高级感与精致感。
不过,这个设计取向依旧缺乏了“针对性”。
蔚来既强调萤火虫的“全球设计”,又试图兼顾下沉市场,最终两头不讨好,与目标用户追求实用性的需求严重错位。
同时,萤火虫主攻15万元以下A0级市场,对标宝马MINI和smart,试图以“潮流小车+换电”打开局面。
但这个市场,早被比亚迪海鸥、星愿等月销2万+的车型垄断。
或许有人会说,相比于这些小车,萤火虫还是有核心竞争力的,就如换电模式。
这就得聊到的萤火虫第二个问题——换电“双刃剑”。
不可否认,萤火虫的“集装箱”式换电站,确实降低了建设成本。
但这也意味着,蔚来需要为萤火虫单独构建基础设施,进一步加重资金负担。
说真的,A0级用户的用车场景无非通勤、买菜,对于补能效率敏感度较低。
从这个角度来看,换电优势其实难以转化为购买动机。更何况,这还是一台价格更高的“精品小车”。
很显然,萤火虫虽然还没上市,但也看得出是缺乏竞争力的。
更不用说在上市之后,很可能还要跟乐道“互扯后腿”。
(2)萤火虫,是否需要“做减法”?
那么,再问一个问题,萤火虫还有必要继续吗?
理论上来说,蔚来主攻高端、乐道聚焦大众、萤火虫布局入门,构成完整价格带,确实可实现市场份额全覆盖,愿景很美好。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现实来看,三品牌协同效应未显现,反而导致管理复杂度指数级上升。
独立运营子品牌意味着巨额资金投入,包括搭建全新销售网络、营销体系以及独立流程。
乐道品牌建立的一大初衷,就是要分摊蔚来的研发费用和制造费用,降低供应链成本。
但实际上,能够平摊的其实不多。
同时,乐道销量不佳,却增加独立研发、渠道等成本,压力骤增。
来到萤火虫,不仅重蹈覆辙,更得增加换电成本,对于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的蔚来,这无疑是极大的挑战。
从这个维度来看,蔚来真的撑得起“三线作战”吗?
考虑到这些问题,蔚来也做出了一些应对。譬如萤火虫用蔚来渠道体系去做,与宁德时代进行了换电合作,但降本效果如何还得看如何落地。
但无论如何,蔚来都得努力给萤火虫“做减法”。如若无法快速铺开,很大可能成为压垮蔚来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前,李斌也表示,萤火虫本身是为欧洲量身定做,设计很有特点,也计划在中国售卖。
那极端一点的考虑,直接选择暂停萤火虫国内上市计划,优先聚焦欧洲试水,回过头梳理乐道品牌。
等一切都理顺了,再推出萤火虫也不迟。
毕竟,蔚来的真正考验,并不是“是否继续做萤火虫”,而是“如何让萤火虫的微光点燃星火”。
(3)功夫拍案
乐道的困局,确确实实暴露了蔚来多品牌扩张的管理天花板。
而萤火虫是否继续,已不仅是战略问题,更是生存问题。
或许,蔚来更需要的是“做减法”的勇气,而非另一个仓促上马的子品牌。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