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网评
54714 2025-04-08
自近期多起智驾事故后,多地高速公路悄然挂起“慎用智驾”警示标语,这一现象背后,很难不让人觉得,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到底是否正确。而今年,随着L3级自动驾驶政策破冰、车企加速量产布局,市场对“解放双手”的期待被无限放大,但需要明确的是,在技术尚未成熟、法规尚未健全的当下,驾驶员仍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2025年4月1日,《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正式实施,L3级自动驾驶私家车首次获得合法上路资格,标志着技术迈入新阶段。然而,条例仅笼统规定“交通事故按国家规定处理”,未明确车企与用户的责任边界。
例如,L3级系统要求驾驶员在接管请求发出后10秒内响应,但若系统未及时预警或用户因分神未能接管,责任如何划分仍无定论。这种模糊性容易让消费者误以为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甚至出现行车时睡觉、追剧等危险行为。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车企为抢占市场,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为“高阶智驾”,利用话术混淆技术等级,有的品牌宣称“全场景自动导航”,实则仅支持封闭道路下的车道居中与跟车,复杂路口仍需人工干预。这种营销策略虽短期内提振销量,却为交通安全埋下隐患。
众所周知的是,即便搭载激光雷达与高算力芯片,现有智驾系统仍存在显著短板。首先是极端环境失灵暴雨、浓雾等天气下,传感器感知精度骤降,毫米波雷达易受金属干扰,摄像头在逆光或强反光场景中可能误判障碍物,换做人类面对这样的情况或许速度降价来安全性还会更高。
而在面对突发事故、道路施工等非标准化场景中,系统决策逻辑僵化,例如某车型在无车道线的乡村道路频繁退出智驾模式,这时人类驾驶员就有一个反而拥有天然优势。另外,系统与驾驶员权责切难免存在一定冲突的情况,部分用户因长期依赖系统,接管时反应迟钝甚至操作失误。
这些技术瓶颈意味着,智驾系统仍是辅助者而非替代者。若盲目信任厂商宣传,无异于将生命托付给未经验证的半成品。面对技术狂奔与法规滞后的矛盾,汽车行业还是需构建多方协同的解决方案,但始终还是离不开车企和消费者。
首先从车企出发,需要摒弃技术跃进式宣传,明确标注智驾等级与适用场景,明确不是“完全自动驾驶”技术,其次可以根据驾驶员文明行为进行评分,再决定是否提供智驾服务。而落实到用户上,老生常谈的便是要重建对驾驶的敬畏之心,通过试驾体验与安全课程,认清系统能力边界。在驾驶的过程中要始终关注路况避免过度依赖辅助驾驶。
汽车网评:技术可以迭代,生命无法重来。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是零事故,但这需要技术、法规与用户意识的同步进化,至少目前来看成果和初衷已经有点背道而驰。在L3级自动驾驶大规模普及前,每一位驾驶员都需铭记,方向盘后的人,才是安全最后的防线。厂商的炫酷演示与营销话术,不应成为麻痹警惕心的糖衣,唯有对技术怀有敬畏,才能真正驾驭未来。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