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论剑
38391 2025-04-09
今天是4月7日,距离3月29日晚的铜陵小米SU7爆燃事故已经9天,网上关于这件事的讨论声已经日渐式微,遇难女生家属已经清空抖音和微博相关内容,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微博“停更”5天后再次发文:“小米创业已走过15年,这只是开始,我们会继续努力。”
讽刺的是,在雷军4月1日晚对于事故的回应微博下方,有多达4.1万条回复,44%是表扬雷总有担当,39%质疑直接找车企,10%支持小米走法律程序;这些评论与遇难者家属下方的评论如出一辙,只是对于家属的评论更多了苛责:“为啥出了车祸要找车企?”、“不就想讹点钱吗?”……
坦白说,看到这些评论,内心的悲凉无以言表。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真的这么想的,又有多少人是水军和“五毛”,我宁愿后者多一些。后者多一些,只能说明某些企业的价值观有问题,如果前者多的话,这个社会还有救吗?
雷总沉默那几天,居然有网友在微博上问卢伟冰:“那雷军还好吗?”然后有“米粉”回复:“告诉雷总,米粉永远相信小米”,那架势,好像是雷总失去亲属一样。
我不由得想起琼瑶在《一帘幽梦》里写的那句“名言”:“你只是失去了一条腿,可她失去了整个爱情啊!”
这些把雷总当“互联网好友”的人,却没有想过,如果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如果自己在失去亲人的同时还要被网暴,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共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可惜很多人没有。
哦,不。他们也会共情,他们在共情雷总,他们甚至担心他几天不发微博是不是“不太好”,却全然忘了在3月29日三名女大学生遇难事故发生后的3月30日和31日,他一共发了9条微博,内容包括第41次健身、北京的春天、摄影大赛、新店开业等……
全是非常美好的事情,只是,那三个姑娘再也感受不到这个春天的花开花落了。
据接近遇难者家属的知情人士透露,家属清空社交平台内容的主因是“不堪网络暴力”。事故发生后,部分账号对家属发起恶意揣测,如“索赔金额过高”、“炒作舆论”,甚至有人公开家属个人信息。
法律界人士指出,此类行为已涉嫌侵犯隐私权,但维权成本极高。铜陵当地公益组织“交通受害者援助中心”负责人表示:“许多事故家属在悲痛中还要面对二次伤害,最后只能选择沉默。这不是个例,而是整个网络环境的缩影。”
我不理解。
我不理解,为什么发生如此惨烈的车祸,雷总还有心情发这么多跟美好相关的动态?我不理解,为什么事故发生整整72个小时后,才在全网发酵?我不理解,这个慈眉善目的企业家,在事故次日健身的时候会想些什么……
在很多时候,我跟“米粉”一样,我敬佩这个白手起家的企业家,特别是他以个人名义向武汉大学捐款13亿现金的时候,他循循善诱鼓励大学生追寻梦想的时候……
在商业社会中,“善”与“恶”往往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交织在复杂的利益、责任和舆论之中。
“双面”雷军,让我感到陌生和商业社会的无情。
4月1日下午,我们发了一篇《雷军不应继续沉默:营销可以很酷,安全必须务实!》的文章,当晚22点多,雷军终于对此事发声,称:“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
他还说:“谢谢大家的关心和批评,你们说的每一句话,我们都听见了,记下了,我们会用行动回答大家的问题。”
这句话让很多同行看了脊背发凉。
尽管雷军的表态很坦诚,但我们的后台还是遭到了不少“米粉”和水军的攻击,他们质疑:“为什么宝马奔驰大众丰田出车祸,你们不要求CEO出面?”
这是个好问题。为什么小米和其他传统车企不一样?为什么雷军的沉默让人觉得震耳欲聋?
首先,小米汽车本身就是“粉丝经济”的产物,雷军作为超级IP,一直与小米汽车进行深度捆绑,或者说,小米汽车吃尽了雷军作为网红企业家的红利。雷军在全网有超过5000万粉丝,用某车企老总的话说:“我们好不容易上次热搜像过年,雷军一天上好几次热搜”,既然吃到了流量的红利,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本来就是对等的。
其次,新势力靠“透明”建立信任,传统车企靠“体系”消化危机。传统车企有成熟的危机公关流程,通过声明、召回、媒体沟通逐步化解问题,用户对“车企冷处理”习以为常;而小米这样的新造车企业,依赖“用户共创”叙事,因此必须用“快速响应+情感共鸣”维护口碑。
当然,由于事故调查结果还未公布,因此关于车门到底能不能打开、为什么不能打开、爆燃的原因是什么等等问题还有待交警的披露,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全行业对于智驾的过度和夸大宣传,是造成这起事故和悲剧的主要原因。
就在事故发生当天,雷军在百人会上表示:“在过去一年时间里,我们完成了从高速NOA、城区NOA到无图NOA再到端到端大模型,车位到车位,目前任何一辆小米汽车用的都是端到端的自动驾驶。”
华山论剑V
,赞 3
然而现实是,小米汽车官方在《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中回应称,小米AEB功能工作速度在8-135km/h之间。这个功能和行业同配置的AEB功能类似,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
但在2024年3月小米SU7上市发布会上,雷军却声称,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在135km/h的白天高速、120km/h的夜间高速下,成功识别前方车道静止的故障车并立即刹停。
到底以哪个为准?
我们知道的是,在此次事故中,小米SU7的碰撞预警FCW和紧急制动AEB都没有发挥作用,才导致事故撞击时的时速还高达97km。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安全技术分会主任委员周宏曾公开表示:“部分车企将辅助驾驶包装成‘自动驾驶’,是对消费者的严重误导。技术尚未成熟时,过度宣传会导致用户放松警惕,甚至酿成悲剧。”
遗憾的是,这种误导性宣传在行业内并非个例。2023年,某新势力车企因AEB功能宣传不实被监管部门约谈;同年,欧洲NCAP测试显示,多款车型的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对静止障碍物识别率不足60%。而当技术被裹上“颠覆”、“革命”的外衣时,生命的代价往往被狂欢的流量淹没。
事实上,车企宣传的“端到端自动驾驶”多为实验室理想数据,现实中复杂的道路环境、突发的障碍物(如事故中的工程车)仍是技术盲区。一位不愿具名的自动驾驶工程师坦言:“现阶段没有任何一家车企敢承诺‘零事故’,但营销话术却让消费者误以为技术已完美无缺。”
看到事故发生后评论区的种种留言,我不知道雷总有没有“粉丝越多、责任越大”的压力?
作为年轻人的导师,作为有着好几千万粉丝的大V,作为一个有着冰冷的数千亿财富的成功人士,我相信雷总对于生命有着比常人更多的敬畏,因此,在如此惨烈的事故发生后,如果仅仅是删帖和赔偿,我想,应该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对这个企业表示失望。
Don't be evil,这是谷歌的企业宗旨,我也希望成为每一个有影响力的汽车企业的宗旨。
近年来,随着智能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先是遥遥领先,后是小米,凭借让人艳羡的大流量和舆论统治力,让汽车行业开始“唯流量论”,很多车企羡慕这两个企业,甚至委曲求全去贴靠,但所有流量的馈赠,其实都标明了“价格”。
这两天,很多高速公路上增加了关于智驾的警示牌——“严禁使用辅助驾驶”、“关闭智能驾驶”、“智能驾驶只是辅助”……真是非常讽刺,第一个对“全民智驾”说不的,竟然是高速公路。
也许,再过几天,这个惨烈的事故可能会像之前所有的热搜一样,来无影、去无踪,就像没有发生过一样。即便是警方公布最终的调查结果,也会淹没在其他的热搜中。
而车企关于“全民智驾”的狂欢,应该会因为这个事件短暂告个段落,接着寻找下一个可以引发流量狂欢的话题。
这不是某一个企业的悲哀,也不是行业的悲哀,而是人性的悲哀。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