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车市号

东方风起处 科技跃迁时

汽车DNA

32547 2025-04-09

2025年3月26日,中部地区首个汽车文化主题博物馆——东风汽车博物馆揭开神秘的面纱。站在博物馆大厅“打中国汽车工业翻身仗”巨型浮雕前,一代代建设者踏着坚定的步伐从记忆中缓缓走来,仿佛在重现一段国家汽车工业从艰难起步到引领全球的突围史诗,也展示了一条从跟跑到领跑的科技跃迁伟大征途。
这里的故事从芦席棚里的马灯微光中萌芽,在EQ240军车的辙印里扎根,借岚图汽车的流线型车身舒展枝叶,最终在飞行汽车的旋翼上绽放出火花。当东风人将“科技跃迁”刻入基因,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全力奔跑便不再是简单的产业升级,而是一场关于民族工业如何以科技为刃、劈开时代冰河的壮阔叙事。

东风汽车博物馆


“打汽车工业翻身仗” 孕育科技火种

走进充满工业气息的博物馆内部,斑驳的万吨锻压机与酷炫的全息投影形成强烈对比,仿佛穿越半个世纪的工业史诗在此徐徐展开。这座由原第二汽车制造厂(简称“二汽”)车架厂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博物馆,占地278亩,以“打汽车工业翻身仗”为主线,通过五大主题单元和三大专题展区,系统呈现了东风汽车56年与中国汽车工业同频共振的历程。
1964年,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苏联专家全面撤离、西方技术封锁加剧的历史背景下,党中央基于“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它的诞生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这一决策不仅承载着建设战备后方的国防使命,更是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重要实践。

博物馆展陈主线
1969年9月28日,第二汽车制造厂在十堰炉子沟正式奠基。建设者们在“没有技术自己钻,没有设备自己造”的艰苦条件下,攻克了设备短缺、交通闭塞等300余项技术难题。一群衣衫沾满油污的工程师,用算盘和手绘图纸,在芦席棚里叩响了新中国汽车工业的黎明。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东风人用榔头敲出车身,用简陋的机床打磨零件,硬是在无技术、无外援的困境中,造出了中国首款自主研制的军用越野车EQ240,并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威名赫赫的“英雄车”“功臣车”。它的发动机轰鸣声,不仅为国防筑起屏障,更让世界听到中国工业的铿锵心跳。

“英雄车”EQ240

没有从0到1的首创,就没有从1到N的超越。在筹建过程中,以饶斌为代表的建设者们创造性地提出“聚宝”与“包建”并举的创新模式,通过整合全国140余家企业的先进技术,由长春一汽等30余家单位按专业分工对口援建,开创了中国特色工业协作体系。
二汽广泛汲取了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的精华,不仅移植了一汽及其他机械行业和科研单位的先进技术成果,还成功地将这些成果应用于自身的生产建设之中。全厂范围内,共采纳了53项新工艺、14项新材料,并引进了2万余台设备,其中新设备达到1000余种4000余台。此外,二汽还拥有117条自动化生产线,涵盖了冷加工、热加工以及特种工艺等多个领域。
凭借着对这些技术设备的学习、运用和改造,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在十堰的深山中摸索前进,开辟出一条自主造车的奋进之路,为中国汽车工业孕育了宝贵的科技火种。
建厂初期,“二汽”依靠独创的“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的三边建设模式,三年内建成23个专业厂。这种“马灯精神”孕育出的“敢为人先、自主创新”企业品格,为后续的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中国汽车工业从引进仿制迈向自主创新的新阶段。
这些感人的故事里,藏着东风最原始的基因密码:用科技突破封锁,用创新改写命运。正如博物馆里地面的动线,沿着时间的脉络,始终指向未来的方向。

顺应时代潮流 构建科创体系

东风的体制变革与科技创新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当改革开放的浪潮涌来时,这家从山坳里走出的企业,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潮汐间,率先开启了体制变革的破冰之旅,也为企业构建自主科技创新体系埋下伏笔。

“科技跃迁”专题展陈

1983年,时任二汽厂长陈清泰推开企业自主权改革的大门,将生产计划权下放到专业厂,激发企业活力。同年,二汽成立国内首个企业技术中心,犹如在传统体制的盐碱地上开垦拓荒。技术中心坚持以产品开发为核心,集新材料、工艺、基础技术研究于一体,首创“改进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研发理念,为二汽乃至整个汽车行业自主创新规划了科学的路径。
在“三个一代”理念的指导下,20世纪90年代启动的“三车一机”战略(长头车、平头车、轻型车及柴油机),通过引进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构建起“汽柴并举、轻重兼备”的产品体系。其中1996年推出的东风天龙KX系列搭载国产化柴油机,实现载重能力提升30%、油耗降低15%,推动中国商用车进入重型化时代。该项目累计形成1000余种车型底盘,使东风商用车出口至100多个国家,2024年海外销量突破25万辆。
    这种“预研-开发-改进”的闭环创新模式,成为行业技术升级的范本。“三个一代”理念也被写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体系》,其“平台化开发+模块化移植”模式在2024年东风混动系统控制软件开发中仍被沿用,支撑软件著作权突破30项。

“三个一代”理念

2013年,当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牌匾悬挂在东风汽车研究总院大门前时,这里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上万名科技工作者的大型企业研究院,研发投入强度常年保持在8%以上,累计专利已达到2.44万件。曾经的那片盐碱地,早已在智慧的浇灌下长出参天大树。

东风科技成果与专利技术展示

随着新能源、智能化时代来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驶入新赛道。东风汽车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重塑发展基因,构建以自主乘用车、商用车、零部件、汽车金融4个事业群和2个合资企业构成的“4+2”事业格局。打造以东风汽车研究总院为中心的“1+N”研发体系,推动平台化、模块化研发,统筹基础性、共性和前瞻性研究,推动集团创新资源高效配置。
随着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东风汽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全球创新中心、全球造型中心、软件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基地;近年来自主品牌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提升,获得汽车行业科学技术奖数量位居主要车企第一,新增发明专利授权连年位居行业第一,专利创新指数连续3年位列行业第一;“十四五”以来,牵头和参与制定的国家、行业标准数量位居汽车企业第一。无数个“第一”为东风汽车构筑起转型发展的底气,驱动中国汽车产业链向高端跃升,更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革命中树起中国智造的标杆旗帜。
这些科研成果不仅是专利墙上的证书,也为东风的发展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业绩支撑。2024年,东风汽车终端交付255万辆,其中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全年销售自主品牌137万辆,同比增长35%;销售新能源汽车86万辆,同比增长64%,好于行业29个百分点;自主品牌盈利历史性转正。数字背后,是科技从图纸走向市场的力量。

点亮科技之光 照亮未来征途

2024年9月19日,东风汽车6000万辆销量达成活动在武汉举行;11月14日,随着一辆东风岚图知音在武汉下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突破年度1000万辆。站在东风和行业发展的双里程碑前,东风人深知:荣耀属于过去,而未来藏在实验室的聚光灯下。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国家队”,东风汽车始终牢记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在智能制造、智能驾驶、产业链协同等领域全面突破。
在武汉岚图智慧工厂内,935台工业机器人协同作业,5G+工业互联网技术覆盖全流程,不仅能实现4款车型的混流生产,还支持上万种配置的柔性制造,平均每118秒即可下线一辆整车,数字化水平位居全球前列。在猛士智慧工厂,通过100%焊接自动化、全哑光清漆喷涂工艺和全流程扭矩监控系统,树立了豪华电动越野制造的品质标杆。

东风猛士917

在雄安新区,搭载L4级自动驾驶系统的东风汽车901路智能巴士已安全运营1年多,开创国内自动驾驶公交运营先河。目前,这项技术已拓展至全国15省35市,覆盖城市道路、港口码头等多场景。无人集卡项目助力武汉阳逻港口迈入“智慧港口2.0”时代,装卸效率大幅提升,成为港口智能化转型的典范。
在新能源核心领域,东风汽车持续突破“卡脖子”技术:已成为首个装备16000T一体化压铸设备的整车厂;能量密度为350Wh/kg的固态电池中试线建设正稳步推进;已完成3款车规级芯片的首次流片,其中首颗完全国产自主可控高性能车规级MCU芯片DF30已完成第一次流片验证,计划明年量产上市,填补了我国高性能车规级芯片领域空白。
东风汽车充分发挥产业链“链长”的融通带动作用,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与兄弟单位、高等院校、互联网企业等深度合作,组建联合体共同推动行业向前发展,积极推进电池资源专业化整合,研发高端有色金属材料,开展无人集卡示范运营,研发车路云协同感知、协同决策等关键技术。强强联合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产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如今,在东风带动引领下,仅在武汉就集聚了24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形成完整新能源产业生态。以东风为代表的新能源车已驶向60个国家,深入欧洲腹地“掰手腕”。搭乘“东风号”中欧班列、汉南港滚装码头等物流通道,“中国智造”正加速驶出国门、驶向全球。
东风始终坚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迎接转型升级的“智能化”下半场,东风汽车正在加速形成端云一体、智能线控底盘、人工智能大模型、端到端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平台,打造“三网融合”“五智一体”的“具身智能体”汽车,它将成为未来汽车的新形态,全方位重塑人、车、社会新生活。
五十六载风云过,从EQ240到猛士917,从十堰山沟到武汉“车谷”,东风的科技史诗始终与国运共振。当“三线精神”化作代码在芯片中流淌,当“马赫动力”推着新能源汽车冲破技术壁垒,东风正以科技为墨,在时代的画卷上书写新的传奇。而科技跃迁的基因,早已深植于东风的血脉,成为它永续生长的动力。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发表评论

请您注册或者登录车市社区账号即可发表回复

全部评论(0)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