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31503 2025-04-15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陈雯
如今产业新的共识是,储能,尤其是大储,很可能成为全球能源大变局的决胜关键。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不可否定的是,新关税在推高中企出口美国储能电池价格的同时,也将推高美国本土储能系统的价格。
北京时间4月9日凌晨,白宫官网宣布,美国原定对中国征收的34%“对等关税”被升级为84%,叠加此前累计的税率,美国对华的关税总税率达到104%。4月10日晚,美国继续传出对中国再次加征关税消息,首先是确认对中国关税率升至145%,其次为再次提高小额包裹关税,由90%加至120%。
关税的高墙垒起,储能行业还好吗?
“对等关税”的消息造成了市场的系统性恐慌,恒泰证券分析,4月第一周,风光储板块涨跌幅-3.51%,几乎跑输所有大盘指数。但在这样的动荡中,也有观点认为,加征关税对储能行业影响是相对可控的,中国企业对此早有预案。
关税影响几何
在本次对等关税之前,中国新能源行业出口美国的贸易壁垒早已高悬。对锂电产业的打压主要有关税壁垒、市场准入限制、补贴政策排除等方式。目前对美储能系统关税主要由四部分构成:一是基本关税3.4%;二是301关税;三是附加关税,2月与3月分别加征10%;四是对等关税,若执行则高达34%。
关税对成本影响有多大?
广发证券对此进行了测算,在此前30.9%的税率下,储能系统成本约1.18元/Wh,叠加对等关税后,在64.9%/82.4%的关税下,系统成本约1.48/1.64元/Wh,对等关税整体影响约0.3元/Wh。
也就是说,根据测算,广发证券得出关税影响储能整体成本约0.3元/Wh,而这个数值,相较高昂的EPC建设成本而言,影响有限。
但不能盲目乐观,此次美国加征对等关税后我国锂电池对美出口的关税税率已处于高位。
五矿证券分析师张鹏分析,我国锂电池出口第一大市场为美国,2024年出口金额为153.15亿美元,同比增长13%,占我国锂电池出口额25%,其次是德国和韩国等国家。假设最悲观下这部分出口全部被替代,会失去约153亿美金的市场(按2024年数据测算),影响国内约4%锂电池出货量。
从出口结构来看,中国汽车出口美国占比不高,受影响不大,相较之下,国内出口至美国市场以储能电池为主,本次关税提升对储能电池的影响更为显著。
面对不确定性,宁德时代、 亿纬锂能、孚能科技、欣旺达等多家电池及储能上市公司已作出回应,采取措施以增强市场信心并减轻潜在影响。
4月7日,宁德时代发布关于回购公司股份方案的公告暨回购股份报告书,拟使用自有或自筹资金回购公司A股股份。回购资金总额40亿-80亿元,回购期限自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回购股份方案之日起12个月内。宁德时代表示,此次回购是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对公司价值的认可,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信心,同时进一步健全公司长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效地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员工个人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促进公司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亿纬锂能表示,目前直接出口美国的占比低于4%。短期看,公司与美国客户主要采取FOB(离岸价)模式进行结算,这种模式下公司不承担关税成本,因此当前关税政策对现有合同的交付不造成成本影响。亿纬锂能将加快完成全球化布局及海外产能建设,强化公司海外工厂的先发优势。
德业股份表示,美国加征关税对公司影响不大,公司产品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出口至美国市场的主要是逆变器和电池包产品,2024年度美国市场的销售收入占比约3%,占比较低。
孚能科技表示,目前公司产品出口地区以欧洲为主,美国出口占比较小。同时,在海外产能建设方面,公司为锂电池行业最早布局海外产能的企业之一。公司已与土耳其电动汽车品牌客户TOGG成立合资子公司Siro,其中Siro项目一期6GWh产能已投产,并完成产能爬坡。美国增加关税对公司经营影响程度较小。
欣旺达表示,公司销往美国产品主要为间接销售,对公司影响较小。
美国供应链劣势明显
如果中国企业减少对美锂电产品出口,美国市场是不是将会被日韩等企业填充?美国本土的制造效率是否会在短期内大幅提升?
在日韩锂电产品的替代方面,张鹏分析,对等关税后,2025年典型三元动力电池中国本地生产出口至美国比日韩企业在美国本土(材料从日韩进口)生产成本高,预计美国部分需求短期或将被日韩等企业部分填充。
但对储能电池,预计短期内日韩电池企业难以完全替代国内储能产品。还有铁锂正极材料,国内占据绝大部分产能,短期日韩等也难以替代。
而关于美国本土的制造效率,此次美国以关税为手段,诉求是新能源制造产业回流。如果美国制造业真的回流,那产生的替代效应就如同顶在中国企业身后的“尖刀”,把中国企业逼出美国市场。
但本地化后,成本的抬升不容忽视。新建电池生产工厂并非易事,根据历史趋势和调查研究,清洁能源协会预计美国在规定的时间框架内可能只会实现一小部分产能。具体而言,2025年美国的电池供应缺口将达到63%,而2028年的供应缺口仍为29%。
今年3月,媒体报道LG新能源与美国通用汽车共同筹划的第三座电池厂建设已暂时搁浅,他们在美国的建厂计划并不乐观,
更长远地来看,虽然美国本土锂电供应链如LG、松下、SKOn等电池企业已有较多布局。以LG为例,有超100Gwh产能在北美投产。但美国本土产能全部满足未来美国需求后,其余产能需要出口海外,依旧面临和中国锂电供应链的竞争,中国在供应链这方面,是有较强竞争力的。
东兴证券侯河清分析,当前美国本土电池产能规模相对有限且多为日韩厂商合资产能,在不考虑客户供应关系及产能利用率/产品良率的前提下仍存在近20GWh以上的产能缺口,此外美国电池材料环节布局较少,整体电池产业链对外依存度较高。
我国当前已主导上游电池材料多个环节,正/负极材料与电芯生产占全球份额超过75%,产业链全球竞争优势显著,短期内难以撼动,同时储能电池主流采用的磷酸铁锂材料的工艺技术目前仍主要由中国电池企业掌握,日韩厂商产业化进程相对滞后,叠加我国电池龙头企业在制造能力、成本及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美国电池产业链对外依存度较高,我国企业有望维持产业竞争优势。
中国企业占有正极材料89.4%的全球市场份额、负极材料93.5%的全球市场份额、电解液87.4%的全球市场份额——业内人士称,美国再怎么高举关税的大旗,无论从哪个环节切入,都会发现驻守的都是中国企业。
抬价的“回旋镖”反击美国市场
1979年全球能源危机期间,美国前总统卡特在白宫屋顶象征性安装了住宅太阳能发电设施,并大幅增加了对光伏产业的投资,使美国一度成为全球清洁能源行业的领导者。
在里根执政时期,白宫屋顶的太阳能发电设施被拆除,加之油价下跌,美国对太阳能行业的投资也大幅缩减。在缺乏外部推动力的情况下,美国太阳能行业发展停滞了数十年。
根据美国国家能源信息管理局(EIA),截至2010年,美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已占总发电量的10%。到了2020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至20%,美国运营的太阳能发电场的装机容量在2016年至2019年间翻了一番,并在2020年至2023年间再次翻番。
与第一届特朗普政府时期不同,能源转型已成为特朗普竞选活动的焦点,从削弱《通胀削减法案》(IRA)到提高关税,再到实施《强迫劳动预防法》(UFLPA),一系列政策工具都可能被提上日程,对美国能源转型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储能行业。
对于美国储能行业而言,其可能被认为依赖于廉价进口的磷酸铁锂(LFP)电池。然而,首个针对电池储能产品的关税是拜登政府于2024年5月宣布的,即从2026年开始对中国制造的电池征收25%关税。此举与先进的制造业税收抵免以及对美国国内制造产品投资的税收抵免措施相结合,旨在加速美国电池制造业发展。
去年5月4日举办的2024年度会议上,巴菲特表示:“能源转型和电力保供必须两者兼顾,当前光伏还无法成为主要电力来源的原因是储能问题还没解决。我的朋友比尔·盖茨投资了储能电池项目,正在研究如何延长储能电池寿命,但技术突破仍然需要时间,我们需要尊重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
如今产业新的共识是,储能,尤其是大储,很可能成为全球能源大变局的决胜关键。
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不可否定的是,新关税在推高中企出口美国储能电池价格的同时,也将推高美国本土储能系统的价格。
专家分析,在这些关税落地以前,2025年处于政策窗口期,北美或将迎来储能抢装潮。
据了解,美国90%的BESS(电池储能系统)项目使用中国的储能电池,而且美国储能系统集成市场,特斯拉预计占比40%-50%,其次为阳光和Fluence,都采用中企的储能电池,如特斯拉主要使用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由于美国对储能电池供应链的依赖程度较深,而且当前没有充足的可替代供应商,短期内转换供应国的难度很大,美国储能电池仍需采购中国,双方或根据议价能力决定价格传导幅度。
也就是说,储能电池产品主要是铁锂为主,短期内,日韩电池企业难以完全替代国内储能产品,长期看,关税造成的成本抬升的“回旋镖”预计部分转移至美国客户身上。
单纯依靠关税壁垒构建的产业安全,经不起市场规律的浪潮冲刷。
广发证券分析,目前储能行业龙头企业一季度及在手订单仍然高增长、各出海企业全球化布局已足够对冲美国市场风险。即使不考虑中国整个制造业的韧性,我们也会发现,产业分工和中国制造早就嵌进了全球商品的每个角落,关税海啸来袭,作为其中一员的储能行业虽然摇摆,但并不会影响向前。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