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经客户端
33585 2025-04-15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最新金融数据显示,今年首季新增贷款9.78万亿元,其中八成以上新增贷款投向企业,实体经济需求持续回暖。
与此同时,面对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命题,银行金融机构如何精准切入、深挖有效需求,让金融“活水”真正成为促企业成长的“杨枝甘露”,为中国经济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作为上市城商行队列的优等生,青岛银行聚焦为实体经济提供更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做实做细金融“五篇大文章”,不断深化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乡村民宿、高端养殖等新兴领域改革,精准浇灌高质量发展“硬科技”。近日,风口财经记者深入企业一线,实地了解在获得金融支持后的成长变化,发掘金融创新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表情”。
在青岛北琪实业有限公司位于西海岸新区的生产基地,目前全球唯一德国KBA十色印刷机正全速运转,每小时可产出1万张精美印花铁皮,相当于1万个高质量奶粉罐。
“公司订单量持续增长,今年第一季度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约10%。”北琪实业总经理樊丽丽介绍,除婴幼儿奶粉罐等传统产品,近年随着消费者对成人奶粉、特殊配方奶粉及蛋白粉需求的增长,公司业务量不断攀升。
把油墨印刷在马口铁上,制作成图案丰富、色彩亮丽的奶粉罐,看似不难,实则有着很高的技术门槛。记者了解到,作为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山东省瞪羚企业,北琪实业在国内奶粉罐这一细分领域的市占率高达25%左右,帮助企业实现“遥遥领先”的正是其自主研发的广色域高保真印刷关键技术和3D光刻生产工艺。
“我们是目前市场上唯一拥有十色印刷机及其生产工艺,全产业链自主生产,可以实现稳定量产的制罐企业,这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樊丽丽告诉记者,相比传统CMYK印刷(四色印刷技术),广色域印刷色彩空间更宽广,提供更丰富色彩,能够有效提高印刷品质和效率,因此更受客户青睐。
领先技术为企业赢得了市场订单,而及时的金融支持则帮助企业接住了这波“泼天流量”。2024年,公司新接到国内头部乳企的奶粉罐订购大单,而当时青岛基地产能难以支撑,急需新建生产基地,面对投资大、工期紧的资金需求,青岛银行西海岸分行通过本地审批优势,于2024年8月30日为企业及时解决了融资需求。
采访当日,北琪实业在黑龙江占地40亩的新建工厂正式投用,“这笔信贷的及时注入,助力新厂顺利投产,极大提升了产能,也为企业未来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樊丽丽说道。
位于青岛北琪实业有限公司西海岸新区的生产基地的目前全球唯一德国KBA十色印刷机。
金融“活水”浇灌实体经济,不仅帮助北琪实业及时实现了产能与市场需求的匹配,也让另一家探访企业科捷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跑出了“加速度”。科捷智能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智能物流系统及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自2018年起,公司逐步拓展至智能仓储和智能工厂业务,并于2022年成功上市。
据了解,青岛银行市北支行便与科捷智能的合作源于2018年,早在企业上市之前,实际上,正是青岛银行的慧眼识珠和精准滴灌,成就了科捷智能的蒸蒸日上。
“从前期的研发投入,到试生产,再到最后推向市场形成规模和收益,相对而言是一个较长周期。”科捷智能董事长龙进军介绍,作为新兴产业创业公司,前期资金投入巨大,在科捷智能创业初期亏损的情况下,青岛银行给予的2000万元贷款,成为科捷智能创业阶段的第一笔贷款,帮助企业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此后,随着企业发展速度和需求变化,青岛银行的授信额度从最初的20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5亿元,在研发投入、市场开拓、产能扩张和基建等多个环节成为企业资金需求的“及时雨”。企业上市后,针对金融服务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业务品种,采用敞口银承、保函、国内信用证等业务,继续陪伴企业成长。
持续的金融支持,不仅成为企业发展的“好队友”,还实现了银企之间的相互赋能。据介绍,科捷智能在青岛银行开设“智能物流和智能制造系统产品扩产建设项目”专项募集资金监管账户,办理支付、结构性存款等多项业务,形成了双方相互支持、共同成长的合作范例。
科捷智能为电商行业客户设计建造的包裹分拣项目。
近年来,国内生物技术与制药行业融资进入“缓慢爆发后阶段性调整”阶段。2024年融资金额降至496.95亿元,较峰值缩水超60%。作为长周期、高投入的研发型行业,如何避免“融资断层”导致资源浪费,是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
2024年,青岛银行制定《科技金融发展方案》,建立健全全行科技金融工作机制。全面升级迭代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快速响应客户和市场需求,为客户提供全周期、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青岛华赛伯曼医学细胞生物有限公司便成为这一机制创新的受益者。
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疗法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攻克实体肿瘤的技术路线之一。目前,国内有9家企业进入注册临床试验阶段,其中,青岛华赛伯曼医学细胞生物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HS-IT101是山东省首个免疫细胞治疗药物,研发进度位居全国前列。
“相比海外竞对产品,HS-IT101在工艺、成本方面具有绝对领先优势。截至2025年3月披露的数据,HS-IT101在黑色素瘤适应症上的I期临床ORR(客观缓解率)达到50%。”去年,张新华博士加入企业,成为华赛伯曼质量副总裁,此前,她在美国拥有20年细胞基因治疗领域工作经验,曾经参与8款FDA批准的细胞基因药物开发和研究工作,她坦言,经营理念先进、产品设计领先是吸引自己回国加入华赛伯曼的重要原因,并且对于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成立刚满六年的华赛伯曼已经吸引了一批像张新华一样的科研人才加入,核心团队由来自南加大、宾夕法尼亚大学、北协和等高校的尖端人才组成,平均拥有十余年的实体肿瘤及细胞药物领域研发、产业化经验。团队自主研发的全自动化TIL培养平台,实现取材量仅需0.05g肿瘤组织、培养周期缩短至14天的行业领先水平。
人才不仅助企业赢得了研发先机,也迎来了金融机构的独特视角。由于正处于研发阶段,华赛伯曼属于典型的“无收入、无产品、无资产”初创型企业,资金需求大,融资难度高。
转机出现在2024年5月,当时企业参加第九届“青岛银行杯”投贷双融路演大赛,成功斩获一等奖。此后,作为山东省成立的首家以服务科技型企业为初衷的科技支行,青岛银行科技支行在获悉企业资金需求后,依托专业科技金融行业分析和审批团队提供的风控支持,根据企业人才情况,经综合研判为企业量身设计人才贷产品,批复授信800万元,贷款利率综合成本约3%,不仅缓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也开创了青岛银行支持初创型科技企业。
“授信至今,HS-IT101注册临床进度跃居国内赛道前列,成长性好,完全符合我们的预期。”青岛银行科技支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华赛伯曼实验室。
金融“活水”与科创火种的深度交融还在不断续写。截至2024年末,青岛银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突破18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6.7%,超全行贷款平均增速;1784家科技企业通过“专精特新贷”“人才贷”等特色产品获得成长加速度。
因抵押物不足等原因,中小微企业一直是传统贷款的“弱势群体”。青岛银行持续深挖普惠金融潜力,以金融之力拓展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力度、深度和广度。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该行普惠贷款余额突破45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3.2%,涉农贷款余额365.73亿元,增长43.24%,超全行贷款平均增速。
在企业位于日照市五莲县许孟镇的育肥基地,对标日本和牛,这里养殖的隆铭雪花肉牛主打高端市场,目前存栏约1万头。记者了解到,隆铭雪花肉牛拥有一套定制化养殖方案,旨在从健康养殖、防疫、育种、繁育、品控、技术创新等方面全面提升产品品质,可以说完全颠覆了传统肉牛的养殖方式。
以一头牛出肉量300公斤为例,出栏价格平均约为10万元,每公斤约为300多元,高出普通肉牛十几倍,而在终端市场,差价甚至可达数十倍。此外,隆铭雪花肉牛出栏时,会对不同部位肉的雪花级别进行评级,评级不同,价格也会有差异,从而真正实现了一头牛的“物有所值”。
“我们致力于做中国人自己的高端雪花牛肉。”青岛隆铭牛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邢雪松介绍,瞄准差异化高端肉牛养殖产业发展机遇,青岛隆铭牛业有限公司打造“隆铭牛”高端和牛品牌,依托自主知识产权的体外胚胎生产及移植技术,历经十余年,逐步形成了集高端雪花肉牛育种、繁育、育肥、屠宰加工、终端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龙头企业,成为获批国内首个“特质农品”称号的肉类产品。
然而,农业项目前期投入巨大,且周期长、风险高,资金一度成为制约项目进展的关键。据介绍,为解决传统养殖行业“抵押难、贷款难”问题,青岛银行西海岸分行推出“活体抵押”贷款模式,以肉牛活体作为抵押物,通过耳标建立活体牲畜资产标识,并通过人民银行的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进行合法登记,明确抵押牛的权属关系,防范控制风险。最终,成功落地项目贷款2.88亿元。同时,贷款额度综合考虑了企业项目建设情况和未来经营状况,设置了合理的还款期限,并给予相对优惠的利率。
资金的注入也帮助企业顺利实现了企业既定的发展目标,“今年是我们第一年规模化出栏,目前全国共分布有4个牧场,预计总计出栏3000头。”
隆铭雪花肉牛养殖基地。
乡村全面振兴,特色产业是关键。位于青岛崂山区王哥庄街道曲家庄村的朴宿酒店管理(山东)有限公司旗下青岛栖澜海居项目主打“高端民宿+文化体验”,针对其高端度假属性,青岛银行市北支行别出心裁,除批复500万元授信外,还通过私行级客户活动联动等方式,为民宿提供客户群体的精准对接,有效提升住宿功能之外的特色体验项目价值和辐射力。
据了解,近年来栖澜海居已经成为当地高端民宿标杆项目,不仅旺季一房难求,更从单一的住宿空间升级为区域文化展示窗口,非遗馒头手作、版画拓印、时令海鲜等当地特色文化体验贯穿全年。如今,通过模式复制,企业在江西省龙南市、浙江省建德市、山东泰安等地,成功打造多个乡村文旅标杆项目,推动“文化+商业”双向价值提升。
青岛崂山区王哥庄街道曲家庄村栖澜海居高端民宿项目。
实体经济有效信贷需求与信贷结构优化的精准对接,不仅是对金融创新成果的展示,更是对未来银企携手共谋发展信心的增持。 通过金融创新赋能实体经济,相信企业获得的资金支持,终将转化为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王好 )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