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车市号

中信银行:解码价值银行的新内涵

证券市场周刊

29382 2024-05-10

4月29日晚间,中信银行(601998.SH/0998.HK)发布2024年一季度业绩,今年前3个月,中信银行实现营业收入537.70亿元,同比增长4.69%,增幅在股份制银行中位居前列;净利润191.91亿元,同比增长0.25%;不良贷款率1.18%,拨备覆盖率207.79%,资产质量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这个业绩若要一字评之,“稳”字当之无愧。

近年来,中信银行以稳扎稳打的姿态推进了一系列转型变革,凭借跨越式发展,从突出重围的“黑马”逐步跃居成为银行股中业绩最为稳健的“白马”,经营发展呈现较强韧性,特别是在国内金融业面临的整体形势仍较为严峻的背景下,这样的财报表现有些“超乎预期的稳”。

今年3月底披露的年报显示,去年中信银行实现净利润670.2亿元,同比增长7.9%,增幅稳居国有大行和主要股份行首位;ROA达0.77%,同比上升1BP,ROE达10.80%,同比持平;不良贷款率和问题贷款率分别下降9BPs、15BPs至1.18%和2.75%;拨备同比减提92亿元的同时,拨备覆盖率提升6.4个百分点至207.6%;总资产突破9万亿,在股份行中排名上升至第三。

中信银行的华丽转身绝非昙花一现,而是经过时间沉淀的厚积薄发。如果拉长时间维度看,中信银行的涅槃蝶变正是始于方合英董事长这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对于历史发展“顽疾”的“对症下药”,对于行业形势和业务新机遇的准确把握,对于改革创新的雷厉风行,更重要的是保持强大战略定力,对“难而正确的事情”的持续深耕。

最近三年,中信银行净利润增速和营收增速排名从2021年股份行第五,到2022年股份行第三,到2023年位居股份行前列,正可谓“一步一个脚印”,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正如方合英董事长年报致辞中提到,“这是一个肩负伟大使命的时代,我们将努力追求多元价值创造”,在履行国有银行担当,实现功能性价值的同时,中信银行也始终将股东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努力为股东创造可持续的价值回报。要提升股东价值回报,就意味着中信银行需要在提升盈利能力上不断下功夫。让笔者饶有兴趣的是,中信银行是怎样在做好实体经济发展“助推器”的同时,实现了商业银行盈利性目标,在同业中一步步地实现争先进位,成为资本市场瞩目标的,我们试图从管理层对于公司发展战略的总结与展望中窥探这个问题的答案。

“重在负债端,兼顾资产端”

净息差下行是当前国内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的首要难题,从资产端来看,银行业受信贷投放结构变化、存量按揭利率下调、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资产收益率普遍处于快速下行通道;而负债端表现则相对刚性,虽然近两年国有大行、股份行和城农商行多次相继下调了存款挂牌利率,但由于定期存款利率置换需要更长周期,同时受企业和居民对定期存款配置偏好影响,银行存款结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成本,使得资产和负债两端定价在变化节奏和幅度上呈现出非对称性。

不过面对这一局面,中信银行的答卷十分优秀。正如方合英董事长所讲,中信银行对于息差的目标“不是说不降,而是努力少降”。

根据金管局披露数据,2022年和2023年,国内银行业息差分别下降17BPs、22BPs,中信银行分别下降8BPs、19BPs,两年累计跑赢大市12BPs。今年一季度,在行业重定价压力较大情况下,中信银行息差环比上升3BPs至1.70%。

具体到经营策略层面,方合英董事长总结为“重在负债端,兼顾资产端”,他解释道,中信银行没有把贷款的量和价作为提高营收的主渠道,而是通过压降存款成本来稳住息差,进而保证营收的增长,“我们没有选择在贷款端‘以价补量’或者‘以量补价’,而是同时在存款端下了很多功夫。

据了解,这一结果源于中信银行从2019年时任行长方合英掌舵后,一直将“稳息差”作为重要“经营主题”,而且是该行“四大经营主题”(稳息差、稳质量、拓中收、拓客户)之首,领先同业强化成本管控。

根据管理层介绍,近两年中信银行重塑了“集中垂直”的负债成本管理模式,总行定价政策调整领先市场,自上而下快速传导,经营一线的市场反应能力明显提升,同时全行主动优化负债结构,大力发展结算存款,沉淀低成本稳定资金,为置换存量高成本中长期负债创造空间。此外,中信银行实行了存款成本率对标同业的考核引导,极大促进了分支机构内生管理动力和量价平衡发展意识。2022-2023年,中信银行本行口径存款成本率累计下降4个BP,是可比股份行中唯一下降的银行。

在资产端,中信银行通过加强资产精细化配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争取资产收益相对改善,在大类资产结构基础上,细分产品结构、行业结构、客户结构,使得收益高、风险可控的细分资产占比提升,力争减缓收益下行速度。

“让在息差,利在资产质量”

在中信银行经营策略中,“让在息差”的下一句是“利在资产质量”。具体而言,让息差是为了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整个经济的环境好了,银行才有安放之处,资产质量才有安放之处”,方合英董事长如是说。

持续跟踪中信银行的投资会发现,风控体系建设也是中信银行过去三年发展上最让人深刻的一个改革方向所在,带动了资产质量的明显改善。

据了解,同样也是从2019年新领导班子成立后,中信银行在风险管控方面大刀阔斧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经过几年努力,公司资产质量有了比较明显的向好趋势。无论是与过去的自身相比,还是与同业相比,中信银行风险指标都在不断改善,排名不断提升。

能取得这样的进步,首先管理层决策肯定是最重要的,时任行长方合英提出的全面加强打造“控风险有效,促发展有力”的风险管理体系,“一手控新,一手清旧”的改革思路,应该说是切中了历史问题要害,抓住了“牛鼻子”,所以各项措施推进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从“清旧”看,根据年报数据测算,中信银行过去六年累计计提拨备超4000亿元,为股份制银行最多,高于同业均值近800亿元,有效加快了风险处置化解,也为后来的利润增长提供了有力的内源支撑。去年中信银行信用成本显著下降,不良率、问题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关键指标均达到近十年最好水平。

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中信银行管理层的前瞻布局。据了解,早在2019年,管理层准确预判了房地产行业拐点,开始着手“控总量、化风险”,提早两年半的时间进行房地产压退,把握住了时机。在压降授信同时,公司加快“腾笼换鸟”,根据年报披露,公司全口径融资前十大客户中,房地产客户从2018年末的7户降至2023年末只剩1户。也正是得益于此,中信银行在这一轮房地产调整中所受冲击明显小于同业。

在“控新”上的举措可以归纳为“建体系”和“优结构”,即完善风控体系,优化资产结构。近年来中信银行不断强化资产质量精细化管理,深化“五策合一”的风控体系,以行业研究为起点,推动资产配置从“走哪算哪”转变为“指哪打哪”;推行专职审批人制,让授信业务从“行政审批”转向“专业审批”。同时,公司完善了统一授信体系和子公司管理,进一步增强风险管理穿透性和有效性,不断健全责任体系,在从严问责、精准问责的同时,也保护了担当作为。

正是得益于近年来公司持续把好风险准入,不以放松底线去简单上量拓客,从源头保证了新发放贷款质量。根据业绩报告披露,2023年中信银行新发生不良率1.54%,为2014年以来最好水平;减值计提同比少提92亿元,增量风险趋于收敛。此外,“利在资产质量”还体现在已核销资产的“反哺”上。2023年,公司实现已核销资产现金清收165亿元,同比多收30亿元,达历史新高,这部分资产也为全行提供了稳定利润来源。

“不体系,毋宁慢”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比一时结果更重要的是体系和能力,在方合英董事长心中,银行的业绩数据便是“末”,能够支撑业务指标持续向好的体系才是“本”,所谓做“难而正确的事”,正是要“固本培元”,要先打好体系建设的基础。“不体系,毋宁慢”,方合英董事长表示,“我们可以放慢发展速度,但是不能没有体系。”

可以说,体系建设呈现在多个维度上,既包括中信银行从“一体两翼”向对公、零售、金市三大业务板块“三驾齐驱”转变的战略布局,也体现在公司加速“新零售”转型、重塑对公业务竞争优势、纵深推进同业客户一体化经营、释放金市投资交易能力、不断提升金融科技能力等方面。在这一思路指导下,中信银行各大业务板块和中后台职能板块都取得了瞩目成绩。

零售一直以来被业内公认为是“最难啃的骨头”,但从2021年中信银行开启“新零售”战略,到2022年提出“零售第一战略”,在短短不到三年时间里,中信银行零售业务得以迅猛发展,正是管理层深谋远虑,注重体系建设优势最为直观的体现。

2023年,中信银行零售业务营收达864亿元,占全行比例42%,年末对公与零售贷款规模接近1:1,零售客户数年增7.47%。此外,管理资产规模达4.3万亿元,私行客户管理规模上了万亿台阶,全行个人客户将近1.4亿户,富裕贵宾客户突破400万户,私行客户突破7万户,零售相关指标站稳了股份行第二。

业务数据背后是公司“高举稳打、日积月累”的沉淀,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精进全客户、全产品、全渠道精准适配,驱动经营体系升级。据了解,在零售“四环”打法上,即以板块融合、全行联动、集团协同、外部联结四环实现高质量获客,去年板块一体化触达客户实现新增激活借记卡客户同比增长44%,创近三年新高,信用卡新增获客量766万,位列股份行首位。同时公司借助中信金控建立的中信企业家办公室,强化“投行+私行”服务,建设跨境服务平台,全年对公向私行转化客户同比提升78%。

在科技加持方面,全面打造“领先的数字化银行”也是中信银行工作重心所在。近年来,中信银行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去年科技投入规模超百亿元,同比增长39%,营收占比5.9%,近五年平均投入增幅为20%,科技人员已壮大至5600余人,较上年末增加9.9%,总行端科技人员近五年年均增幅达38%。

根据年报披露,中信银行在科技能力构建上,一方面加速提升科技基座业务支撑能力,完成开发测试云、生产云、子公司云、生态云四朵全栈云总体布局,实现“一云多芯”路线落地及扩容,算力提升近3倍。另一方面,公司不断提升企业级数据能力建设,全面推进数据治理,投产一站式BI自助数据分析平台,持续提升AI平台产品化建设能力。

与此同时,金融科技的业务赋能效果也在不断增强。根据管理层介绍,去年中信银行数字化渗透率,即从数字化能力直接嵌入经营管理流程中的比率来看,零售业务同比提升25%,公司业务同比提升10%,业务自主分析查询量提升207%,语意模型意图准确率达97.3%,超过行业标准。可以说,数字优势正在快速变现为中信银行的业务优势。

2023年,中信银行荣获了《亚洲银行家》“国际最佳区块链项目”“中国最佳财富和资产管理项目”“中国最佳Web3.0元宇宙项目”,普惠金融数字化创新生态再次荣获人民银行金发奖一等奖,是近3年内2次获得一等奖的唯一股份制银行。

“协同,成就大不同”

“协同是中信银行的特有禀赋,也是中信银行的竞争优势。”

众所周知,中信集团作为全国最大综合性企业集团之一,业务涵盖了综合金融、先进智造、先进材料、新消费等多个领域。近几年,中信银行作为中信集团协同主平台,积极推进协同,涌现一批精品力作,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认可。正如公司年报提到,在中信集团协调机制体制下,银行围绕“一个中信、一个客户”理念,以大协同助力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和综合融资能力建设,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这一协同首先表现在“全生命周期”的接力式综合服务能力上。基于中信集团“金融全牌照、实业广覆盖”的优势,中信银行借力协同机制,可以为从种子、初创、成长到成熟的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多元化、接力式的服务,针对客户需求综合化趋势,联合兄弟公司为客户提供“商行+投行”“债权+股权”“境内+境外”“信贷市场+资本市场”的综合金融服务。这种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能力帮助中信银行有力开拓了大中小型各类客群。

中信协同还体现在“不止于银行,不止于金融”的一体化综合服务能力。在实业领域,中信集团实业遍及60多个细分行业,多家子公司已成为行业龙头,还拥有两家“灯塔工厂”。中信银行曾联合集团先进智造板块的中信戴卡、先进材料板块的中信特钢、新型城镇化板块的中信城开和中信建设、新消费板块的中信出版和麦当劳等产业公司,通过与地方政府进行产业对接,与企业客户进行供应链对接,形成“不止于金融,还有实业”的一体化、多场景综合服务。

此外,中信协同也体现在风险防控和化解方面。根据管理层介绍,中信金融子公司之间已经建立了风险信息共享机制,有利于及早发现、排查风险点,同时也有利于共同处置风险。例如中信银行在深圳佳兆业集团风险化解中引入了中信城开公司,通过实施“收购部分资产+其余资产包封闭运营”整体资产化解的模式,成功化解了佳兆业100亿元债务风险,盘活近千亿元货值。

根据业绩报告披露,2023年中信银行与集团子公司实现联合融资2.14万亿元,同比增长6.8%;协同资产托管规模达2.38万亿元,同比增长13.6%;零售代销产品交叉销售规模达1157亿元,新增高端客户共享达8600余户,较上年提高7%。

做穿越周期的价值银行

资本市场总是最敏锐的,中信银行稳健的基本面以及日益牢固的“护城河”,也吸引了大量二级市场资金涌入。

Wind数据显示,2022年到2023年间,中信银行A股、H股复权涨幅分别达29%、32%,位居全国银行业前列。2024年以来,截至今年4月末,中信银行A股、H股分别继续上涨30%和25%,其中A股涨幅位居全国42家上市银行首位。

国际机构对于中信银行的评级和投资价值也给予了肯定。例如,惠誉最近12年来首次上调中信银行长期主体评级至BBB+,标普将中信集团及中信银行信用评级从“BBB+”提升至“A-”,汇丰银行自去年覆盖中信银行研究后对H股保持“买入”评级,并在今年年度业绩发布后上调了目标价格,摩根士丹利也在近期对中国银行业分析报告中表示,看好中信银行等低估值标的的增长机会。

对于资本市场的抢眼表现,中信银行仍然保持着务实低调的态度,正如方合英董事长在年报致辞中提到,“永久的护城河是不存在的,只有紧扣时代脉搏,不断迭代升级构筑起属于自己的独特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根据管理层介绍,在2024-2026的新三年发展规划中,中信银行将继续坚持服务实体和价值银行导向,致力于建设“领先的综合融资银行、财富管理银行、交易结算银行、外汇服务银行和数字化银行”,实施“统筹能力提升、客户经营深化、数字化赋能”三大工程,强固“客户至上、质量为先、科技破局、价值取胜”的发展格局,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成色。

展望未来,在把握商业银行责任担当与自身盈利目标平衡上的经验与优势,有望使得中信银行在不确定性中把握最大的确定性,在经营的多重约束中寻找最优解,不断提升应对市场和政策变化的竞争能力,为投资者提供持续稳定的资本回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广告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发表评论

请您注册或者登录车市社区账号即可发表回复

全部评论(0)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