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车市号

上市两个月的小米SU7共交付15688台,如今怎么样了?

CAR路里

29026 2024-06-12

5月的汽车市场,新势力品牌的表现尤为抢眼,成绩单纷纷出炉,大多数品牌都实现了销量的同比增长。而在这股新势力中,小米汽车以其惊人的销量成绩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作为新晋品牌,小米汽车在短短两个月内就实现了15688台的交付量,这一数字无疑让人眼前一亮。

不仅如此,小米汽车表示:“小米汽车5月交付新车8630台,小米汽车工厂6月开双班,6月目标单月交付10000台以上。公司在持续扩充产能,承诺24年保底交付10万台,冲刺交付12万台。”从这样的一组数据来看,小米汽车对市场拥有坚定的信心。要知道,这可是仅上市两个月的全新品牌!

小米品牌认知度高

小米SU7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那么如何看待小米SU7成功的原因呢?首先第一点就是得益于手机领域的成功,消费者对小米品牌的认知度高,发布会受到广泛关注。小米将手机UI优势平移至汽车,为消费者提供了熟悉而便捷的操作体验。

其智能座舱搭载高通骁龙8295芯片和小米澎湃OS,实现了多屏联动的座舱体验,未来将逐步接入5000+款小米平板应用,以及1000+款小米智能生态设备无感上车,实现人车家全生态闭环。这样的设计对小米粉而言,完全没有抵抗力。

雷军的强大营销

小米汽车成功的第二大优势则是雷军本人的巨大影响力:作为小米的创始人和CEO,雷军亲自下场推广小米汽车,其个人影响力为品牌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和关注度。这种流量能力是传统车企所无法比拟的,为小米汽车的市场推广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对于这一举动,无疑是把其他传统车企的老板“卷”出了新高度。对于新能源汽车市场这个“卷无可卷”的背景下,雷军开辟了一条新赛道。别忘了,刘强东曾表示“千万别和雷军比营销”。可以说,小米汽车能有如今的成功,和雷军的营销是密不可分的。

十倍投入 舍得研发

抛开营销等因素,小米汽车还有一大原因,则是尊重汽车行业规律,投入巨资研发。小米汽车在研发上的投入可谓是不遗余力。雷军曾表示, 小米做汽车有很多天然的优势,因为当今智能电动汽车本质就是汽车工业和消费电子工业的整合。雷军还决定采取“十倍投入”的策略。

雷军举例,一般车企造一辆车,总计投入300人至400人以及10亿至20亿元的经费,而小米汽车的第一辆车整体投入了3400名工程师,研发费用超100亿元,是“十倍以上的投入”。这种“十倍投入”的策略,确保了小米汽车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在产品竞争力方面,四驱版 2.78 秒破百、CLTC最高续航突破 800 公里、前双叉臂+后五连杆悬架、空气弹簧 + CDC 减震、2024 年底开通 100 城无图城市 NOA 智驾、小米澎湃OS“人+车+家”全生态等等,在同级别均处于比较高的水准。

完善智能驾驶技术链

对于新能源汽车市场来说,“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这已成为汽车行业共识,智能化将是车企竞争、打差异化的重点发力板块。而小米汽车深知这一点,在智能驾驶方面下足了功夫。小米汽车不断完善智能驾驶技术链,并具有前瞻性地在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领域进行布局。

小米SU7的智能驾驶系统搭载了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雷达等感知硬件,具备高精度定位、环境感知、路径规划等功能,能够实现L4级别的自动驾驶,大大提升了驾驶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也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新车入手门槛低

随着新能源车市场的不断扩大,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这为小米汽车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作为小米汽车开山之作,小米SU7承担着打开高端化品牌市场的重任。在还未上市适,售价就成为小米SU7最后的“悬念”。毕竟没有卖不出去的车,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最终小米SU7以21.59-29.99万元的价格上市,给了市场一个惊喜。

小米汽车的主要竞争对手是20-30万区间的B-C级纯电动轿车,赛道仍处于高速增长状态,参考主要竞争对手是特斯拉Model3、小鹏P7等,而小米SU7凭借其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成功抓住了这一市场机遇。

总结

小米SU7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小米汽车在技术创新、市场推广、研发投入等多方面的综合实力的体现。作为新势力的后起之秀,小米汽车以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成功在新能源车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发表评论

请您注册或者登录车市社区账号即可发表回复

全部评论(0)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