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汽车NEWS
33914 2022-11-18
出品|搜狐汽车·汽车咖啡馆
作者|母智婕
“2022上半财年的经营环境十分严峻。”
近日公布的财报披露,在日元汇率较预期疲软的影响下,上半财年日产汽车合并净收入4.66万亿日元,同比增长18.1%;合并经营利润1566亿日元,同比增长12.6%。
得益于“Nissan NEXT企业转型计划”的稳步实施,日产汽车全球各市场的销售质量不断提升,销售费用逐渐降低,单车利润显著增长。
从2022财年全年预期上看,日产上调后净收入约9000亿日元,经营利润约1100亿日元;归属于母公司持有人的净收益较此前预期上调50亿日元至1550亿日元。
距离日产发布“日产汽车2030愿景”过去了一年。
按照计划,日产汽车到2030财年将推出23款电驱化车型,其中包括15款纯电动车型,日产和英菲尼迪品牌的电驱化车型占比将超过50%。
为了实现愿景,日产都做出了哪些成绩,还有哪些不足?
同此凉热
“在日产的所有计划当中,中国市场地位十分重要。”
经历了2019年日产经营利润录得首亏后,CEO内田诚在2020年表示。作为全球电动化发展最快也是最大的单一市场,中国是日产重要的布局点,也是日系车企寻求的新增长极。
如今,随着日产汽车发布2030愿景,日系三巨头的丰田、 本田也公布了各自的汽车新四化转型战略,对电气化车型的投放做出布局。
丰田方面,2020年起推出全新纯电动平台和SUV、跨界车在内的6款纯电动车型,面向全球市场;计划到2025年全球年销售550万辆电动化车型,纯电动和燃料电池车超过100万辆,产品线实现全面电动化;2030年,预计纯电车型销量追高至100万辆,市场预期很有信心。
本田方面,规划纯电动和燃料电池车的销量占比为“2030年达到40%、2035年达到80%、2040年达到100%。”作为关键节点,2030年之后本田不再在中国市场投放新的燃油车,推出所有新车型均为纯电动和混合动力等电动化车型,时间点有条不紊。
日产方面,在中国市场燃油车的基本盘很大,引进新车型需要充足的勇气和动力,转型以求稳为主。
“因为两个难题,日产很难确定导入电动的最佳时机。”日产曾表示,第一个难题是全球市场上电动车的普及率非常低,电池成本则非常高,中国市场不外如是;另一个难题是中国市场上纯电动的公共设备方面准备不充分,包括充电站及充电柱在内的建设迟滞,阻碍了日产电动车的普及。
论先发优势,日产三巨头在燃油车时代具有绝对的话语权,日产更是最早“尝鲜”发展电动化的日系车企。但今非昔比,身处急遽变化的新能源市场,日产的江湖地位需要巩固。
再造聆风
纯电动车的神话,来得比特斯拉早一些。
特斯拉的横空出世,引起了世界对电动车的广泛瞩目,普遍意义看来拉开了一个时代的帷幕。但溯源电动汽车的发展史,全球第一款大规模量产的纯电动车并非出自特斯拉,而是日产旗下的LEAF聆风,它的面世比Model S早了整整18个月。
2010年12月,日产正式推出全球首款面向大众市场的100%纯电动车型聆风。聆风上市后,先后在日本和美国市场销售,之后于2011年进军欧洲各国和加拿大市场,并于2012年将销售范围扩大到全球,曾连续8年获得全球销冠。截至2022年2月,聆风累计销量达到58.3万台。
身为电动汽车市场的先驱,日产通过聆风讲了一个成功的故事,打造出坚实的招牌。聆风一经推出,就接连斩获“世界年度大奖”、“欧洲年度风云车”、“全球移动出行大奖”等重量级奖项,其搭载的电动机获得了“沃德全球十佳发动机”的殊荣,日产的品牌认知度得到跃升。
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大受追捧,汽车安全问题却频频牵动着消费者最敏感的神经。回望聆风的表现,除了亲民的价格和闪亮的头衔,稳定性也有口皆碑。日产披露,聆风在长达十余年的销售生涯里,创下了“零起火事故”的记录,仅有的三例起火事故,经查实与车辆本身无关。
诚然,聆风作为初创产品,在性能方面无法和如今的造车新势力们相提并论。但论安全性,日产造车体现出的工匠精神,特斯拉、新势力们恐难望其项背。
迄今很长一段时间,聆风都是全球最畅销的电动汽车,在纯电动车领域纵横捭阖,以破局者的姿态引领着行业进步。
乘胜追击,日产电动化入华很早,却表现疲软。
2011年,聆风以进口的方式亮相中国市场,反响一般,未能实现大规模销售;2014年,日产借助东风启辰推进国产化,启辰晨风车型作为聆风在华的“影子”,很长一段时间内单月销量不过百,2016年不得已停产;2018年,日产再次尝试在华电动化战略布局,日产轩逸纯电版上市,面对配置丰富的自主品牌纯电车型,售价过分“自信”,没有掀起太大的水花。
十二年过去,日产江湖再也没有拿出聆风这样的颠覆性产品。每当人们追忆起聆风的辉煌,想必会问起:下一个聆风在哪?
会是ARIYA吗?
ARIYA中文音译艾睿雅,原计划2021年进入中国市场,但因为各种原因,在国内预热两年后,终于姗姗来迟。2022年9月27日ARIYA正式上市,共分四个级别官方指导价27.28-34.28万元,直接对打大众ID.4。
作为日产汽车电动化转型的排头兵,ARIYA的产品实力毋庸置疑。AR基于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开发的全新纯电平台CMF-EV打造,强调驾驶平稳、安全可靠、形象低调,贯彻了日产此前车型的特点;
产品服务层面,东风日产将为ARIYA充电地图接入31万根公共充电桩,覆盖率达80%以上,销售服务层面的强势推进,有利于发挥传统车企优势;
产品思维层面,ARIYA不跟从新能源车市场追求表面美学、盲目堆砌配置、注重互联网思维而非工程师思维的“内卷”,而是押注理性用户成为市场主流,保持传统车企“渐进式”发展的格调。
制胜市场的最大不确定性在于,它来得太迟了。
“最重要的是在对的时间和对的地点上市”,内田诚在2020年自信宣称。错过两年国内新能源黄金发展期,2022年还是日产的当打之年吗?
目前在中国市场,特斯拉和比亚迪作为强劲龙头车企,已经牢牢掌握了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2022年初疫情散发对供应链的冲击也使这类自主品牌经受住了考验,并及时调整策略,拾级而上;吉利汽车通过合资品牌向上、加强研发、整车出海的多种举措,实力不断攀升,预计今年底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30%,超全国平均水平;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也在加速洗牌,发力营销创新,重塑车市格局。
除了外部竞争加剧,日产还面临内部压力。“日产-雷诺-三菱联盟”联盟内部,雷诺持有日产约43%的股份,日产仅持有雷诺15%的股份,不平等的股权关系使日产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在经历了戈恩事件后,成员间的信任度降至冰点,影响到联盟架构的稳定性。日产在重塑期推进电动化转型,过于依赖联盟技术,恐怕矛盾再起。
另一套逻辑
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行业迈入21.6%渗透率的高速渗透期,竞争者纷纷涌入红海,电气化速度成为关键,行业遵守“快鱼吃慢鱼”规则。
不同于新势力车企依赖资本造血存活,背靠一棵棵大树;传统车企根基稳固,在投资市场大环境严寒的情形下,企业文化和技术扎得更深,“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是另一套更稳健的逻辑。
战略方面,为期四年的“NISSAN NEXT”计划即将到期,2021年11月,日产接力发布了“日产汽车2030愿景”,显露转型决心。
根据规划,日产汽车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资2万亿日元,加速推进电驱化产品布局和技术创新,到2030财年推出23款电驱化车型,包括15款纯电动车型。
除了丰富的产品布局,在市场规划方面,日产汽车将提升电驱化车型在中、日、欧美等主要市场的占比。到2030财年,预计中国和北美市场的纯电动车占比超过40%、日本市场超过55%、欧洲市场达到75%。
技术路线方面,日系车企的新能源布局都很早,三巨头日产、丰田和本田都拒绝单押纯电动汽车,而是习惯“多条腿走路”。丰田发展THS混动系统,本田发力i-MMD混动,日产则提出e-POWER的创新概念。
e-POWER是日产坚持研发的技术,介于纯电动和混动之间,特点是用汽油发动机发电、电机驱动车轮,无须外接充电。
“借助之前的电动化技术积累,日产希望凭借纯电、e-POWER混动两条技术路线获得可观的市场份额,获得主流市场的竞争优势”,有分析师指出。
日产在电池的布局上也很有先见。2007年,日产控股了锂离子电池公司AESC,自研自产高性能电芯和电池系统。2021年,携手远景动力投资18.2亿美元在日本、英国建立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动力电池总产能预计将满足每年70万辆电动汽车的需求。
劣势在于,中国的新能源车市场受政策扶持和影响巨大,新能源的动力形式有明显的分级,纯电和插电混动受补贴较多,更加利好,燃油混合动力则政策优惠较少。
目前,中国官方认定e-POWER是节能汽车,不享有新能源车相关优惠。成本和价格显著高出同级别燃油车的条件下,e-POWER竞争力大大削弱。
此外,在汽车大部分作为刚需的中国市场,消费者对价格依然敏感。中国的纯电SUV一般售价在25万以内。拿新车型 ARIYA来说,10月销量474辆,上市以来累计销量778辆,尚未显露脱颖而出的苗头。能否成功“救场”,留待市场检验。
无论是从性价比角度来看,还是从个性化的营销角度来看,日产汽车的定位很难说具有吸引力。在转型技术的同时,还需想办法抓住中国市场消费者的芳心。
时代很快,日产只是传统车企电动化转型中的一个缩影。如何在抢滩期走得又快又好,考验着管理层的智慧,考验着同行玩家的实力,考验着市场的耐心,未来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