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车市号

2023年,将是新能源企业的厮杀大年。

汽车每日报

26088 2023-02-02

2023年,将是新能源企业的厮杀大年。


开局已经十分惨烈。补贴退出,龙头降价,让市场竞争进一步升级白热化,也将使得老大难的盈利问题雪上加霜。


两者甚至形成闭环。一方面,要卖出规模才可能盈利,盈利才可能生存;另一方面要压住价格才可能在竞争中卖出规模,而在原材料价格仍在上涨的行情里,如何盈利成为一项挑战。


而从去年开始,业内头部企业开始意识到,突破死亡螺旋的关键,在于垂直整合。


行业标杆比亚迪和特斯拉,就是有力例证。通过深耕垂直整合,他们逆势成为少数销量和毛利双杀上涨的企业,并且由此形成进一步的市场定价能力,乃至构建充满威胁的价格武器。


无论蔚小理零,还是吉长长奇,都在重新评估、建立核心零部件的自研自造。他们用实际行动宣布,垂直整合能力将是一家新能源企业能否进入赛道下半场的门票。


而如果以此作为衡量指标,目前除了比亚迪和特斯拉,跑在最前线、有望上岸的下一个企业,是一个令人出乎意料的选手——零跑。过去七年他们通过全域自研,建立起了很宽的技术护城河。


全域自研,非一般的自研


今天自研的价值被充分认可,甚至有些通货膨胀。很多企业都在标榜自研,但是投入并不相同。零跑的全域自研,具备不同的深度和广度。


从深度来讲,零跑的全域自研是把汽车中最重要的动力、智驾、座舱系统等等核心领域从底层开始搭建,实现“软件+硬件”全部自主研发。或者用朱江明的话说,硬件结构从电阻开始打造,软件从代码开始写起。

这在业内非常稀罕。且不提某些拿来仅做调试适配工作的“水自研”。


认真的“全栈自研”,也主要做应用和算法,硬件部分还是会交给Tier1供应商,该模式相比传统软硬一体黑盒交付,已经大大缩短研发周期。


而零跑则是更加彻底,捎上硬件全部自研。这很大程度是出于文化底气,零跑创始人朱江明作为大华的联合创始人,基于在智慧物联领域成功出线的经验,朱江明倾向于认为在一个技术驱动的赛道,白手起家才是正道的光。


零跑认为,如果只是软件,不做硬件,软件没有办法充分发挥硬件性能。软件控制硬件,但是硬件是基础,如果不从底层开始搭建,系统容易产生问题,或者说没有办法做到极致。在新能源车企的对比雷达图中,不难看出,自研范围广的车企,综合表现更强。

比如去年零跑还首发无电池包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并且量产搭载到C01,实现717km续航、25%扭转刚性的提升。这是业内一个技研趋势,特斯拉和比亚迪也在干。但是率先跑出来的是这三家,从他们的共同点来看,基础就是要同时掌握底盘和电池know-how。


像底盘,零跑是自研再找外包生产的;而电池,除了电芯,其它从BMS算法软硬件、到电气、结构、热管理、模组、PACK,零跑全部自研自造。去年1-11月,零跑电池PACK装机量位居全行业Top 6。没有全域深耕基础,做不到先发。

再比如电驱。零跑是少数独立掌握完整电驱核心技术的企业,最早量产了八合一电驱和200kW油冷电驱,并且从电机、减速器、控制器总成、电驱结构、系统架构、控制硬件、控制软件层面均为自研自造。相比之下,许多自研电驱的公司只做电机并不做减速器等等。

从广度来讲,除电芯、内外饰是外购,底盘、汽车电子电器是自研及外包生产外,其它所有零部件均为自研自产。零跑已实现整车成本70%的自研自造能力。


零跑并非没有边界。朱江明曾指出,到年销100万台之前,零跑不会再盲目扩张,而是立足自身优势,未来3到5年专注电子相关的自研。


“自研的内容一定要做到极致,”朱江明指出,“要比外部采购的零部件更好,更有成本优势,才有意义。”


先发优势,建立于战略定力


建立这样厚度的全域自研,并不容易。


其一,是时间壁垒。零跑自2015年成立就一直在闷声打造全域自研,今天涉及六大领域的技术进展,都是经过七年漫长的积累,才达到目前水平。


这是一个很难被迅速缩短的差距。


因为汽车是一个公认的长跑,朱江明指出,一个产品从规划到量产需要30个月以上,需要提前准备,提前投入。现在要想规划一款产品再怎么也要到2025年以后才能量产。前期启动晚,就可能赶不上节奏。

其二,是人才储备。零跑从基因里就是一家技术公司,其创始团队80%都是研发人员。


今天六大领域的带头人(整车、电气、电池、电驱、网联、智驾),都是零跑2015年创立时就在,呈现出业内罕见的团队稳定性,由此也维系了技术决策和研发效率的可持续性。


其三,是底层文化,信仰自研和创新的价值。


在朱江明看来,做一个总装厂是不成立的。如果要做一个DVR产品,就不能把线路板委托给别人,组装别人设计的成品;换道汽车、换到零跑,精神内核不能移。它支持零跑能在创业初期坚持做艰难而正确的长期选择。


早期零跑确实不太被看好,在2019年、2020年融资处于停滞状态,朱江明自己投了8个亿。即便到今天,部分投资者仍旧担心全域自研,如果没有一定规模,投入产出将不成正比。


但是朱江明相信,只要稳扎稳打地做研发、技术、和产品,铺开在眼前的实际成果,能得到投资人的信赖。


让子弹飞一会儿


从今年开始,全域自研的优势将大举兑现。


一个值得注意的指标,是毛利率。根据零跑三季报显示,其当季营收42.88亿元,同比增长398.5%;而毛利率为-8.9%。虽然是负数,但是相较上年同期的-44.5%和上季度的-25.6%,是极大的收窄。


背后的动因是销售结构的变化,零跑正在从主销低端产品逐渐向中端产品转型。而后者将集中体现更多全域自研的成果。



其一是成本。零跑是著名价格屠夫。


T03自不必说,是为数不多的10万以内具备自动泊车和L2级智能辅助驾驶的车型;


C11全年销量达43970辆,强势问鼎2022年国产B级纯电SUV销冠,伴随着C11增程版的即将上市,在纯电+增程双动力的加持下,前景可观。

C01则更能代表零跑的未来。5050mm车长的中大型尺寸,双电机零百3.66秒,90kWh电池最大续航717km,这是主流30万、40万级的数据,而零跑把价格带到20万级,售价19.38万~28.68万元,直接击穿普通中级车的尊严。


在朱江明看来,成本问题就是技术问题。比如硬件,很多成本相差不大,无框车门相比有框车门成本更低,但是难在如何把关门体验和NVH做好,这就是技术问题。


零跑的全域自研,一个终极追求就是要把成本打成可以解决的技术问题,给到终端以实惠。这由企业定位和理念决定的。零跑的信念是要成为用户的代工厂,让用户花比较少的钱买到更高品价比的产品,相当于是工厂直销的概念。


这种代工厂思维,贯穿在每一个自研自造的零部件:T03零整比预估287%,C11零整比预估316%,C01零整比预估320%;对比中保研行业均值350.93%。意味着维修保养成本也由此被削减。


二是软硬件协同性更高,部件互联互通非常方便。


比如零跑车上的人脸识别摄像头、座舱控制器等等都是自研,这样才有可能通过人脸识别出用户ID,自动把座椅、后视镜调整到专属位置,把空调打到专属温度,播放专属音乐,调用专属导航记录。


别家也可以做,但是外采就需要和供应商作很多沟通,开发周期会很慢,迭代也会很慢。


而零跑车上只要用到软件的部分,都可以轻松OTA升级,并且基于全域自研,OTA效率很高。拿目前三域融合式电子电器架构来说,C11整车95%的ECU可诊断、85%可升级,整车OTA平均升级时长小于40分钟。


今年零跑即将推出中央集成式EE架构,进一步提高集成度,ECU数量降低至33个,整车线束缩减至小于1.6km,传输速度达到1Gbit/s,是现在传输速度的10倍,整车OTA升级时长小于25分钟,进而实现无感OTA。


接下来,零跑全域自研即将加速铺开。如果目前零跑的技术成果在业内具备优势,即将释放的技术则不啻为领先性。


在未来三年,零跑即将迅速推出七款新品,覆盖SUV\MPV\轿车类型。它们在中央集中式架构的加持下,将兼容800V高压技术,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200km,包括兼容L4级别线控底盘技术。


而在辅助驾驶方面,从下半年发布的B11开始,将采用英伟达Orin芯片,同时搭载激光雷达,能够实现更高阶的功能。而现有车型的高速领航辅助,预计将在今年6月正式推送给C平台用户。



打新时代的价格战


随着车型矩阵和技术持续丰富,全栈自研在成本、效率和产品体验上的优势将逐渐反馈到业绩上。


尤其在去年零跑在港股上市,意味着更多跟资本市场对接的机会,有了更好的发展底气,这道护城河将越发强壮。


朱江明形容2023年,是零跑的背水一战。但是语气中,并无畏惧。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发表评论

请您注册或者登录车市社区账号即可发表回复

全部评论(0)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