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车市号

中国车市价格战的背后:比亚迪掌握定价权是关键

小猫心蓝聊车

28693 2024-06-11



没有最卷、只有更卷,这是小猫对于近期新能源车市场的一个评价。进入2024年,很多新能源车型都选择降价抢份额,这其中有比亚迪、特斯拉这种主动调整的头部车企,还有一些为了生存被迫跟进的品牌。对于消费者而言,车价走低可以降低购车时的花费,是他们希望的,反馈到市场上就是比亚迪的销量持续走高。

乘联会公布的销量数据显示,今年1~4月,比亚迪零售销量为840137辆,同比增长19.6%,领跑中国车市销量榜。在新能源市场,比亚迪的市场份额高达34.3%,而排名第二的吉利汽车,前4个总销量只有186607辆,不足比亚迪的23%,市场份额为7.6%。


回顾过去一段时间国内新能源市场走势,价格门槛整体下探是新能源车逐渐受宠的关键。比亚迪依靠规模化优势,实现了“电比油低”,让普通消费者不需要在购车时做选择题,对比选择燃油车更省钱还是选择新能源车整体花费更少。在不少人看来,国内车市近两年的价格战,真正的推动者就是比亚迪和特斯拉,这两个新能源市场的头部企业。


对于价格战,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消费者希望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而车企则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6月7日,吉利控股高级副总裁杨学良在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表示,“健康的竞争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无休止的价格战是没有出路的。今天的中国汽车工业内卷程度可以说是全球第一,价格战一浪高于一浪。有人统计过,去年平均市场零售价、终端成交价,比前一年下降大概接近15%。今年1-4月份又下降了10%,这是什么样的力度,两年市场终端的成交价下降了25%,这也是举世无双的,放眼过去,是没有的。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市场化程度高、法律严格、市场公平透明竞争,这是好事,对消费者也是好事,反之是坏事。任何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表现在投入产出比方面实现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要有后劲。无穷尽的内卷,简单粗暴的价格战,其结果就是偷工减料、造假、不合规的无序竞争。”


对于杨学良的言论,小猫非常赞同,因为如果是通过偷工减料、造假获得低价格,最终受害的不仅仅是消费者,也不利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健康发展。但若是企业通过规模化优势、掌握核心技术来降低单车成本,并最终让消费者得到实惠,这种价格战不仅是对消费者有益,也会提升中国品牌在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力。回到几年前,国内汽车人一直为自主品牌不断强大,逼迫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降价而津津乐道。如今的新能源市场价格战,其实与当初非常相似,所不同的是,比亚迪通过新能源赛道分走传统燃油车的份额。


既然说到价格战,就不得不提比亚迪。对于比亚迪旗下车型近期价格的调整,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说出来其中的秘密,李云飞表示,“两三年前,新能源汽车纷纷涨价,我们也涨价,我记得我们的产品,在2022年有两次调价是往上调,因为电池的原材料问题,因为补贴退坡的问题,我们价格往上涨,因为那个时候的规模化还不是特别明显,电池的原材料涨的也很厉害,两次涨价。现在呢,规模已经起来了,而且大家都知道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这两年降成啥了,你不能涨价的时候言之凿凿说因为电池原材料你涨价,电池原材料这两年暴跌啊,为什么不降价呢?电池原材料这一块的成本的下降为什么没有在产品的定价里面体现出来呢?扪心自问一下,我觉得这是对消费者的一个不道德”。简单的几句话,说出了比亚迪新能源车降价的重要原因之一,那就是电池原材料价格的下跌,而比亚迪把这部分降价直接让给了消费者,以推动新能源车在中国市场的普及,为降低碳排放尽自己的一份力。


事实上,比亚迪旗下车型近期的价格调整,并不仅仅是来自于电池成本的下降,还在于销量提升带来的规模化优势。在单车制造成本方面,年产销量超过300万辆的比亚迪,在零配件采购方面会更有价格优势;同时,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更是有助于制造成本的控制。与比亚迪不同,很多新能源车的电池都来自外采,车企并不具备定价权,这也会导致其在成本控制方面受制于人。


掌握核心技术和核心零部件自产带来的优势不仅仅是拥有定价权,还在于产品力方面的提升。为了解决非纯电车型因蓄电池亏电导致车辆无法启动的困扰,比亚迪在六年前就开始采用磷酸铁锂启动电池,虽然带来制造成本的增加,但可以实现启动电池与整车同寿命,终身不用更换。同时,磷酸铁锂启动电池拥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可以做到最低重量仅2公斤,具有轻量化和小型化的优点,利于整车灵活布置和进一步降低整车能耗。


小猫心蓝观点


面对眼下中国车市的价格战,车企选择跟还是不跟,是个选择性的问题。李云飞认为价格战要量力而为,“有人把牌打出来了,你觉得能跟就跟,跟不了的话就过,不要置气,更不要掀桌子。还有下一局,这才是长期主义。”


在小猫看来,李云飞的这番话,虽然说法与吉利杨学良有所不同,但所表达的意思类似,都是反对简单粗暴的价格战,抵制偷工减料、造假、不合规的无序竞争,只是因为目前企业所处的情况不同,说法也有所不同。作为新能源市场的领跑者,比亚迪已经掌握了定价权,可以在降价的同时,带给消费者更好的产品,并获得销量上的持续增长;而对于那些暂时不具备定价权、未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如果盲目的依靠减配降价,最终会适得其反,不仅未能获得期待中的销量,还会导致品牌形象和口碑受损。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发表评论

请您注册或者登录车市社区账号即可发表回复

全部评论(0)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