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车市号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增加关税,中欧车企该当如何?

蜀锦传媒

41968 2024-06-21

事件回顾
6月12日,欧盟宣布拟从7月4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其中比亚迪、吉利汽车和上汽集团,将分别加征17.4%、20%和38.1%的反补贴税;对参与调查但未被抽样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平均加征21%的反补贴税;未配合调查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将被加征38.1%的反补贴税。再加上欧盟本来对进口汽车就有10%的关税,也就意味着最高征税达48.1%。同时,此举针对的是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包括但不限于中国品牌。
有消息称,6月18日,中欧部分车企在商务部开了闭门会,均表示对该政策的反对,有中国车企建议采取反制措施,对欧洲进口大排量汽油车加征关税。据微博政经博主玉渊潭天披露,中方内部正在推进提高大排量(大于2.5L)汽油车进口暂定关税的相关程序。据中国乘联会计算,欧洲每年出口到中国的大排量乘用车总金额已经达到了180亿美元,高于中国2023年出口到欧洲电动汽车的金额。这意味着,如果中方提高临时关税税率,欧洲对华汽车出口将遭受重大打击。
此事说明了什么?
首先说明了一旦此政策落地,将是两败俱伤的局面。
显而易见,近年来中国电动车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新能源汽车的领跑者,中国品牌在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占有率逐步提升,引起欧盟的警觉。再加上众多欧洲车企也将新能源车的制造放在中国,再返销欧洲,对欧洲汽车制造业不利。
(图源第一电动网)
其实就2023年的欧洲新能源销量榜单来看,中国品牌的市占率并不如欧洲本土车企,大众、宝马、奔驰等依然名列前茅。从单一车型来看,也只有一款来自上汽的MG4进入榜单前十。理论上说,中国品牌算不得对欧洲新能源市场造成巨大冲击。要说真正对欧洲新能源市场造成巨大冲击的非欧洲品牌,显然是来自美国的特斯拉,它在欧洲新能源市场的市占率排名第一。据悉欧盟会对从中国进口的特斯拉有特殊的关税政策,但目前尚不知具体是多少。
(图源第一电动网)
而之所以上汽被加征的关税最高,也正是因为它是所有在欧销售的中国车企中销量最高的。数据显示,上汽集团2023年在欧销量超24万辆,一骑绝尘。第二名吉利集团仅有2万多辆,第三名比亚迪不到1.6万辆。上汽的24万辆中,MG就占了23万辆之多,尤其是MG4在欧洲各国颇受欢迎,拿奖拿到手软。从单一品类来说,欧洲紧凑型纯电轿车的销量冠军就是MG4。
截止2023年,MG品牌已连续5年蝉联“中国单一品牌出口冠军”,中国每出口欧洲10台车,就有7台是MG。在国内起售价才10.98万元的MG4,在欧洲折合人民币要卖30万左右。大众ID.3在欧洲折合人民币也是30万左右,跟MG4是同价位同级别的竞品,但卖不过MG4。卖相同的价位,销量依然取胜,自然证明了中国电动汽车的产品实力。欧盟正是看到了这点,虽然中国电动车尚未取得多高的市占率,但前途无量,自然想把这个势头扼杀在萌芽之中。
此事不正当,但合理
站在我们中国的角度,此事是有损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同时也是破坏自由贸易的,我们显然首先是提出反对。而欧洲车企也一致反对的原因是他们也把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放在中国,再返销欧洲,所以也在被增收关税之列,比如宝马iX3的全球唯一生产地就在中国沈阳,你在德国开的iX3也叫华晨宝马。
此等破坏自由贸易的行径自然是遭到抵制的,但之所以说它合理,是因为这确实是保护本土企业的一种手段。当初中国一方面为了从国外引进技术,一方面又要保护本土车企,所以才规定了合资车企中,中方股比必须大于50%。近年来这一规定被取消了,也是因为中国品牌有了与外国品牌平起平坐的实力,无需加以限制了。
据悉,欧盟在对中国车企进行所谓的反补贴调查中,甚至索取中国电动汽车及电池企业生产经营、发展规划、技术工艺、产品配方等方面的大量信息,比如要求中国企业详细提供电池成分和配方、电动汽车零部件和原材料逐笔采购信息等等,远超反补贴调查所需。欧盟的司马昭之心,人尽皆知。中国通过合资学习技术,欧盟则直接想拿来主义。
中国车企和欧洲车企当如何?
中国车企将车大量卖到欧洲,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量外汇进入中国,对中国自然是有利的。但对欧洲来说就是相反的。那为什么丰田和特斯拉在欧洲销量霸榜,却安然无恙呢?至少有一个原因是这些品牌都在欧洲本土建有工厂,而不是简单的从日本或者美国出口到欧洲。
在本地建厂意味着为本地交税,解决当地就业,带动当地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大量的钱财留在了本地,当地政府自然欢迎。所以出口只是中国车企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在当地建厂,比如长城在俄罗斯建厂、比亚迪在欧洲建厂,奇瑞甚至已经有10个海外工厂,但这还远远不够。中国车企要想真正在世界市场获得一席之地,海外大量建厂是必须的。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在海外建厂,尤其是在欧洲建厂绝非易事。特斯拉在德国的柏林工厂建好了都多次停工,所以中国车企的海外之路,还有很长。
欧洲车企当如何呢?我们不妨大胆的设想一下,反过来学习中国的合资之路是否可行?与中国车企合资,利用本土工厂生产中国品牌电动车型,不仅能将财富留在本国,还能提升本土车企的竞争力。
目前已有先例,比如上个月,零跑汽车和Stellantis集团的合资公司Leapmotor International B.V.宣布已完成所有必要性审批,正式成立并开启运营,Stellantis集团股比51%,零跑则为49%。这与当年中国合资车企的情况极为相似,既然欧盟想获取中国在制造电动车方面的能力和技术,不妨与中国车企合资,用市场换技术,就像当年中国车企一样。
北京小米能引爆中国互联网,如果保时捷和小米合资,斯图加特小米说不定也能让欧洲人疯狂!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发表评论

请您注册或者登录车市社区账号即可发表回复

全部评论(0)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