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车坊
47743 2024-12-11
极氪品牌,2021年4月份正式对外发布,同时首款车型极氪001开启预售;
欧拉品牌,2018年8月份正式发布,首款车型欧拉iQ在当年成都车展正式上市;
深蓝汽车,2022年4月份正式发布,同年7月份,品牌首款车型深蓝SL03正式上市。
以上三个品牌,分别是自主品牌吉利、长城和长安旗下的新能源子品牌。不谈成果和质量,以上三个自主品牌都早早在新能源领域布局了新能源子品牌,并且都在成立当年向市场投放对应的新能源产品。
效率,是如此体量的自主品牌必须做到的。“后发优势”,从来都是落后者的自我安慰罢了。
没错,说的就是奇瑞。
2023年4月,奇瑞旗下的新能源子品牌奇瑞iCAR正式发布,比最晚的长安还要迟了一年;2024年2月28日,iCAR首款车型iCAR 03才正式上市,此时距离品牌成立已经过去了10个月。
无论是从开始的时间来看,还是从品牌投放的效率来看,奇瑞iCAR都远远落后于其他“自主二代”。但这并不妨碍奇瑞iCAR的自以为是。
前些时,11月,iCAR V23开启预售,按照奇瑞iCAR的说法,这款车预售开启8小时就收获了3.1万的订单量。奇瑞iCAR在明示这款产品的火爆程度,奇瑞iCAR则在暗示自己不缺销量、后发优势十足。
果真如此吗?预订超3万,又有何用呢?
缺点重重、矛盾重重的iCAR V23
iCAR V23的预售价的确不算高,11—15万元,两款车型分别为401两驱进阶版和501四驱高阶版。品牌针对这款产品给出的定位是:“A级新能源风格越野SUV”,与第一款产品iCAR 03有不小的重合。
iCAR汽车首席产品官苏峻则更为详细地阐述了iCAR V23的定位和目标人群,称V23的设计初衷是给年轻人造一台“大玩具”,消费人群主要面对一线、新一线城市,强调可玩性而非性价比。
据此,我们不妨用通俗简介的话来总结一下iCAR V23向外界传递的标签:拿来玩的,不是拿来用的。
然而iCAR忘记的一点是:即便是“玩具”标签的车,起码也得能开、好开。毕竟,标签是“玩具”,并不代表消费者真的会花十来万买一台车回家却只是摆着欣赏。
令人感到无奈又失望的是,消费者理解的“玩”是可玩性,iCAR理解的“玩”是真的把自己当玩具。
首先,逼仄。
整车尺寸4220x1915x1845mm,轴距2735mm,四座布局。轴距貌似不错,定位又瞄准年轻人而非家庭用户,iCAR V23似乎只为讨好驾驶位上的年轻人,在精不在多。可事实并非如此。
按照品牌的说法,iCAR V23有41°离去角和43°接近角以及210mm的离地间隙。这从侧面印证了,品牌有意为iCAR V23赋予一定的越野能力,好对得起自己的定位。
其次,极为不专业。
(上图:iCAR V23 下图:某主流越野车)
我们不妨试着回想一下市面上能够见到的主流越野类产品,即便是主打“轻越野”定位的车,体量也都不会小。这是因为,一旦要做到越野车必须具备的合格的离去角、接近角以及离地间隙,整车尺寸就必须有足够的冗余。换言之,整车不够大,就别谈越野能力了。
而iCAR V23不信邪,一边想要离去角、接近角,一边有把车长挤压至4220mm。无视产品规律的矛盾“既要又要”,所带来的后果是:整车既没有越野能力,也没有基础素养。
iCAR V23损失掉的基础素养有安全性,为了这点一瓶不满半瓶咣当的越野能力,iCAR V23的头部吸引溃缩空间大大缩小,极大程度拉近了驾驶位上的年轻人和危险的距离;iCAR V23更损失了空间体验,2735mm的轴距又怎样,1845mm的车高减掉离地间隙,逼仄的头部空间让年轻人瞬间体会什么叫“顶天不立地”。
又要越野又要A级定位,矛盾的定位和产品力背后是iCAR和苏峻不专业的产品理解与塑造能力。
当然,iCAR V23的缺点不止这些。
至高不过501km的官方纯电续航,现实中叠加季节因素打折后,莫说越野了,能顺利开到目的地都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
不耐撞、跑不远、坐得不舒服,的确是货真价实的玩具。
后发,无优势
预订量≠销量。渡过初上市红利期后,iCAR V23还能有多少销量?能否具备长尾效应?这些问题的答案,恐怕都不乐观。
在iCAR V23之前,iCAR品牌定位更加主流的iCAR 03销量一直不温不火。根据某汽车平台发布的销量数据,今年10月份,iCAR 03的月销量仅有5644台,这是自4月份以来iCAR 03最好的单月销量。
此前,品牌官方曾言:“设计iCAR 03的初衷,就是希望方盒子不再是百万级电动越野SUV的专属,让年轻人也能够触手可及。”
iCAR 03官方售价10.98—16.98万元,价格的确下来了,产品力却根本上不去,加上本就小众的定位、入局过晚损失先机,iCAR 03的销量至今也没能真正意义上提升。
极为矛盾的是,没有能力、没有市场的iCAR,并非视销量为无物只想要偏安一隅。苏峻曾经直言:“我们希望是单品爆款逻辑,目标月销上万台。”苏峻更是提到过:“如果算上国内、国际,再加上动力形式的区别,我认为能到月销几万台这个量级。”
(左为苏峻)
苏峻和iCAR无比渴望销量,可偏偏选择从小众赛道切入,矛盾的背后,或许是苏峻与iCAR的“想当然”思想在作祟。
在越野领域乃至汽车领域毫无经验的苏峻,深刻诠释了什么叫“隔行如隔山”。面对iCAR V23这款定位极为小众且产品力存在致命硬伤的小车,苏峻却说:“通过所有这些取舍,你会发现这车挺好看、挺好看、空间很好,而且很精致……再问价格,用户很容易接受,那它的转化就会很OK。”
外表千篇一律、安全性存疑、空间逼仄,你很难想象,这样的iCAR V23和苏峻口中的产品有任何关系。
战略与行为矛盾,定位与配置矛盾,说的和做的矛盾。矛盾的背后,或许是组织架构的混乱与领导者的不专业。
身为iCAR汽车首席产品官,苏峻的履历光鲜却不相关。此前,苏峻创立了北京智米科技有限公司并出任CEO,随后负责小米/米家空气净化器的研发设计。根据相关媒体报道,苏峻带领的智米团队是小米生态链上的知名团队,今年上半年被引入奇瑞新能源负责iCAR的产品开发。
上面提到的矛盾缺点重重的iCAR V23,其设计就几乎全部由苏峻带领的智米团队完成。
这或许是在相当程度上照应了尹同跃曾说过的“iCAR是奇瑞集团内部很纯的造车新势力”。苏峻团队到来后,iCAR的确够“新”了,但更明显的是,愈发不着边。
买车不是买净化器,卖车、造车当然也不能仿照造空气净化器的做法。更重要的是,iCAR如今的产品和市场表现,足以证明苏峻“水土不服”,并不适合担任iCAR汽车首席产品官的职位。
令人想不通的是,“老奇瑞人”章红玉仍在担任iCAR品牌总经理,苏峻的团队却在主导产品的设计开发。一方面这造成了沟通成本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否也说明,iCAR已经被奇瑞“外包”?
写在最后
名为“为年轻人造车”,实际上给出的是基础素质糟糕的、不实用的玩具。难道在iCAR和苏峻的理解中,年轻人不需要实用、好用的主流产品,需要的只是猎奇产品?
着实看不出苏峻和iCAR对年轻人的尊重,只看到了苏峻想要借跨行“镀金”、iCAR想要把年轻人当韭菜割的心。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