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车市号

临危合并!日产本田这步棋,是好是坏?

1号车盟

41726 2024-12-26

从日产破产危机爆发,仅剩12-14个月生存时间,到日产、本田、三菱官宣合并意向,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用时不到1个月。

速度之快,反映出事态之紧迫。

当然,这少不了日本政府的一直以来的力挺。日本渴望再造一个“丰田”,通过日产与本田的合并,形成一家规模更庞大、技术更全面的巨型车企,使日本在全球汽车工业保持领先优势。

来自中国的鸿海(富士康母公司),也成了一股重要的推动力量。

虽然造车路频繁受挫,但鸿海的造车梦一直未死。最近它正盯着雷诺存放于信托银行中的22.8%日产股份,意图并购日产,再闯汽车圈。

这是日本车企无法“容忍”的事,虽然彼此互为竞争对手,但共存一个默契,即“肥水不流外人田”,日本汽车市场的肉与汤,只能本土车企吃喝,不容外人分食。鸿海如果成功介入,将打破此平衡,造成“内乱”,使原本就不利的局面雪上加霜。

因此,本田社长三部敏宏严厉警告,“如果鸿海收购(日产),那么双方合作就此终结。”

从目前的结果来看,最后终结的是鸿海的造车梦。

还是说回日产与本田的合并,双方将通过共同股份转让的方式成立联合控股公司,而日产与本田将作为子公司各自存续、发展,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明年6月将会敲定最终协议,2026年7-8月,联合公司将上市。

与之前和雷诺结盟一样,这次日产在新的合并项目中依旧处于“弱势”一方,典型的例子是,联合控股公司的董事会超半数由本田提名,社长也将从本田的提名中选定。

没办法,这个时候谁更需要谁,谁就更弱势。

一切为了活下去!

从大量的媒体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与日产、本田、三菱合并一事如影随形的是,诞生新的“全球第三大车企”,依据是三者2023年销量的叠加,其中本田398万台,日产337万台,三菱78万台,合计813万台,超过现代起亚(730万台)。

理论上是如此,“全球第三大车企”确实是三家车企合并后能够得到的最快的成果与荣誉,但它能否可持续,能否再进一步,能否强化“大”的优势,还得再看看合并后的运营效率与竞争合力。

官方给出的一个运营指标是,年销售额超30兆日元、年营业利润超3兆日元,相当于是丰田的三分之二。

这要如何做到呢?答案是一系列协同与整合。

比如说,通过汽车平台与制造标准通用化来形成规模效应,继而降低单台车辆的开发成本、生产工艺上的制造成本等等;

比如说,通过整合研发渠道,在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关键技术等重要领域展开一体化开发与合作,既提升研发能力,又减少研发资源与费用。同样的道理适用于生产与销售,工厂互相使用,降低固定费用,营销网络打通,节约渠道费用。

再比如说,通过联合采购,增强与供应商的谈判资本,以更低的价格拿下所需资源,同时强化供应体系的竞争力。

另外,业务系统、金融服务、人才储备等方面的整合,都会发挥降本增效的效果。

然而,上述愿景都是完美状态下的1+1+1>3的结果,理论上可行,但在现实中,并非条条通畅。

理想美好,现实骨感

日产汽车前CEO戈恩对日产与本田的合并持悲观态度,他认为,两家公司协同效应发挥有限,相似的品牌,雷同的产品,一样的市场,“两家公司几乎没有互补的地方。”

对比其他巨型集团,大众与Stellantis,它们品牌众多,虽有互斥,但大体上是可以划分出明显梯队的,从入门级到大众化,再到豪华,乃至超豪华市场,均有对应品牌。

但日产与本田都主攻大众化市场,像中型车市场,天籁与雅阁互为敌手,紧凑型SUV市场,奇骏与CR-V厮杀多年,其他的像轩逸与思域,逍客与XR-V等等,都是长期以来的竞品关系,差异化不大,在汽车平台与制造标准通用化后,如何针对性地打造产品阵容?改造后的产品会不会影响原有的接受度(轩逸一旦垮了,日产在中国半边天就倒了)?确实需要审慎思量。

与此同时,日产与本田的优势市场均遭受不同层面的打击。在北美,本田整体发展态势良好,还能靠混动产品抵挡攻势;但日产就不一样了,由于错过美国市场混动增长红利,产品线基本全面溃败,甚至出现经营亏损。

在中国,本田销量同比下滑31%,日产同比下滑11%,全年销量可能仅为2019年的一半。面对全球最为激烈的智电浪潮冲击,两大车企都显得束手无策。当然也不光是它们,几乎所有合资车企都被无差别、大面积扫射了。

不仅如此,国产车还卷到了海外,曾经被视为日本汽车“后花园”的东南亚,如今已逐渐被中国电动车抢占。

主攻市场集体式微(除了本田的北美),意味着撑起新集团的地基不稳,使得日产与本田必须加速智电技术创新,并且能够取长补短,就像三部敏宏说的,“通过各自优势的整合和加成,产生独特的化学反应。”

然而,合并不是简单的资源累加那么简单,文化差异与流程差异是绕不过的考验。

日产与本田都是发展已久的成熟车企,在研发、管理、运营等方面各有习惯的处理方式,比如日产喜欢将成熟技术的价值发挥到极致,而本田则是喜欢绕过壁垒创造新技术,一个守成派,一个创新派,在研发领域可能会频繁产生摩擦,其他领域也是一样的道理,最终将导致整合效率下降与成本上升。

不要小看文化差异,它深度影响着企业的行为处事,就像是两个秉性、理念不同的人搭伙过日子,一不小心就是一地鸡毛。

也许是考虑到这一点,三部敏宏才会说,合并后的新集团将在2030年才能体现显著效益。

这可能是客观事实,但时间不等人。

现在已经不再是比拼谁能造出最优秀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的时代了,游戏规则早已改写,产品更新、技术革新、市场洗牌的速度相当之快,像今年,比亚迪、奇瑞已经将混动车的实际续航干到2000公里以上,油耗打入2L时代;年初大家还在抢智驾开城速度,年尾“全国都能开”已成行业趋势,而到明年,鸿蒙智行将率先闯入L3级赛道,比亚迪则以量取胜,将高阶智驾尽量覆盖到旗下各个级别车型......

6年后,市场又是不一样的光景,而目前本田与日产公开露出的智电产品与技术,似乎又不具备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只能说无论多难,双方都必须加速转型,既抢时间,也抢决赛圈的入场券。

目前我们无法评判这场合并是否成功,但从应对智电浪潮带来的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震动来看,双方眼下采取的合并行动对彼此来说,起码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先在规模上抱团取暖,赢得缓冲时间,再从技术创新、品牌差异、市场策略等方面取得突破,才有资格角逐下半场。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发表评论

请您注册或者登录车市社区账号即可发表回复

全部评论(0)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