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白皮书
28965 2025-01-29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相应的政策也陆续推出。
自2012年我国发布首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来,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政策支持持续增强。该规划设定了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0万辆的目标,并为此推出了财政补贴、购置税优惠等一系列激励政策,有效促进了新能源汽车的广泛采用。
2015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将新能源汽车定位为重点发展领域,强调要攻克电池、电机和电控等核心技术,并构建完善的充电设施网络。同时,政府实施了“双积分”政策,对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配额进行严格监管,要求汽车制造商逐步增加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比例,以此推动行业的绿色转型。
随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发布又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该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将占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约20%,新能源车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认可度将大幅提升。政府还加大了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推动智能化充电网络的布局,以提高新能源汽车使用的便利性。
2024年7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对外公布,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规划指出,到2030年,营运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强度将比2020年降低约9.5%,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将成为市场主流。这一战略布局不仅彰显了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坚定承诺,也为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政策加持达成年销千万里程碑
政策加持下,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预测道,在未来10-15年,汽车行业年均增速会保持在3%-5%,并不是说3000万台就是天花板,还会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其中,2022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28%。2023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1.6%。按照目前的趋势,预计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将达到约74.8%。意味着届时每售出三辆车中至少有两辆是新能源汽车。
今年以来,在置换补贴和厂商优惠政策的双重激励下,汽车消费市场持续火热,车企订单量稳步攀升,新车销量持续增长,成功实现了新能源汽车年产1000万辆的里程碑。根据商务部的最新数据,截至11月18日,全国汽车报废更新和置换更新补贴申请量均已超过200万份,总计超过400万份。尽管置换更新补贴政策实施时间不长,但其带来的增量效果明显超过了报废更新的数量增长。国家对报废更新补贴实行差异化激励,购买新能源乘用车补贴2万元,而购买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车补贴1.5万元,新能源车相较于燃油车享有5000元的补贴优势,加之各地以旧换新政策中新能源车普遍比燃油车多3000元左右的补贴,因此绝大多数报废更新和部分以旧换新用户倾向于选择新能源车,补贴政策尤其推动了入门级纯电动车和狭义插混市场的强劲增长。
2024年11月,汽车市场延续了10月以来的高景气度,报废更新与置换更新政策的效果持续显现,稳定地推动了车市增长;各车企也利用“双十一”宣传和月中的广州车展来提升消费者关注度,多重利好因素共同作用,进一步推高了11月的车市热度。
近期,新能源领军企业的市场优势不断扩大,油电不同权的市场分化趋势加剧,新能源渗透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4年10月全国乘用车市场中,新能源销量万辆以上的厂商批发销量占到了新能源乘用车10月全月销量的93.8%。初步数据显示,这些10月新能源销量万辆以上的厂商企业11月预估销量为137万辆,按照上月结构占比推算,11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约为146万辆。从国内零售对应预判来看,11月新能源渗透率有望继续超过50%。
根据乘联会综合月度初步数据预估,11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为146万辆,同比增长51%,环比增长6%。
混动崛起,燃油车式微
与此同时,国产混合动力车型的兴起正在侵蚀合资品牌和进口车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对以经济节能为卖点的日系车构成了更大的压力。
回顾过去十年,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2015年的16%逐步上升,到2020年达到了23%的高点。然而,从2021年开始,在国产自主品牌的竞争下,日系车的市场份额开始下降,到去年已降至14%,回到了2015年之前的水平。随着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进一步竞争,日系品牌的市场份额加速下滑。截至今年10月,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仅剩11.2%,不足2020年高点的一半。
从广汽集团旗下的两家日系合资企业——广汽丰田和广汽本田的销量数据来看,今年1至10月,广汽丰田的销量下降了30%,广汽本田的销量下降了23%。
德系车也受到了影响,2020年德系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为24%,与日系车合计达到47%,远超国产自主品牌。然而,从2021年到2023年,德系车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至20.6%、19.5%和17.8%。今年10月,德系车在中国市场的累计份额进一步下降至15%,虽然降幅较日系车要小。具体到企业层面,与德国大众合资的上汽大众今年1至10月的销量下降了7%,与宝马合资的华晨汽车集团的销量下降了17%,与奔驰合资的北汽工业集团的销量则没有增长。
韩系车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也有所下降,2018年市场份额最高达到5%,到2023年仅剩1.6%,不到高峰时期的三分之一。
美系车市场份额从2017年的12.3%下降至去年底的8.8%,法系车则从2015年的3.5%下降至去年的0.5%。
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汽车的电动化和科技化水平大幅提升,科技豪华正在重新定义中高端汽车市场。国产自主品牌在这一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击败合资品牌和进口车,这也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全球化布局加速,扩张成必经之路
近期,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发布了《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
该方案强调了“新三样”物流高效便捷工程的实施,旨在加强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产品的国内港口仓储设施建设,以支持其高效便捷的出口。方案还提出了研究和制定大容量储能电池和大尺寸光伏组件的仓储与运输技术标准,以及优化和完善锂电池运输的安全管理规范。此外,方案中还提到了开展新能源汽车物流提升工程,加强港口滚装码头建设,并鼓励内河滚装船的研发应用。同时,探索新能源汽车集装箱运输的发展,以畅通新能源汽车的国内联运和跨境物流通道。
在汽车出口方面,今年10月份,我国汽车出口量达到54.2万辆,环比增长0.5%,同比增长11.1%。其中,乘用车出口量为46.5万辆,环比增长1.8%,同比增长10.7%;传统燃油汽车出口量为41.4万辆,环比下降3.5%,同比增长13.6%;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为12.8万辆,环比增长16%,同比增长3.6%。1至10月,汽车出口总量为485.5万辆,同比增长23.8%。其中,乘用车出口量为410万辆,同比增长24%;传统燃油汽车出口量为379.8万辆,同比增长29.7%;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为105.8万辆,同比增长6.3%。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认为,全球新能源产业仍在快速发展之中,我国出口的“新三样”等绿色低碳产品不仅丰富了全球市场供应,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转型做出了积极贡献。
对于车企来说,出海不仅是扩展市场份额的有效途径,更是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步骤。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海外生产基地、与当地合作伙伴建立战略联盟,以及通过市场营销和服务网络的本地化运营,进一步巩固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
特别是在欧美等发达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可以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和高性价比的产品,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品牌形象。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创新和市场策略的灵活调整将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结语
展望未来,12月作为年终冲刺的关键时期,车企将全力以赴,推出更多优惠政策和重磅车型以刺激市场需求。随着新技术的逐步量产和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全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望继续创造辉煌,朝着更高销量和更优品质的目标稳步前进。国家政策也在持续助力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包括购车补贴、税收减免、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政府在减少碳排放和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下,新能源汽车作为减少碳排放的重要工具,将受到更大力度的支持。此外,国家还加强了对锂电池等“新三样”出口的国内港口仓储设施建设,优化完善锂电池运输安全管理规范,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共同期待并见证新能源汽车产业攀登新的高峰。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