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车市号

合资车企“一口价”真相:是救市良方,还是饮鸩止渴?

智电汽车

21029 2025-03-27


腾讯新闻&腾讯汽车《车市热议+》近期聚焦车市“一口价”现象,邀请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车fans负责人孙少军等业内专家,深度剖析这一策略背后的逻辑与争议。作为汽车行业观察者,笔者结合访谈核心观点,试图厘清“一口价”的本质与未来。


一、合资车企定价权失守的无奈之举

“一口价”并非新鲜概念,特斯拉、理想等新势力早已通过直营模式实现全网统一定价。但2025年一季度,传统合资车企如凯迪拉克、大众、丰田等集体跟进,背后折射的却是合资品牌的集体焦虑。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指出,“一口价”本质是车企应对市场变化的临时促销策略,多用于清库存或局部市场调整。但车fans负责人孙少军犀利点破更深层矛盾:“合资车企已失去定价主导权。”新能源车渗透率超50%后,消费者习惯以新势力价格对标燃油车,若合资品牌不主动透明化定价,将彻底丧失竞争力。

驾驶派联合创始人刘学晓则直言,“一口价”更像一场营销魔术——表面上终端价格透明化,实则未真正降价,而是通过重塑消费者认知挽回信任。例如,凯迪拉克XT5“一口价”26.59万-33.59万元,看似直降数万,实际接近市场成交价,但消费者因“透明化”感知到诚意,销量得以提振。

面对困局,上汽通用总经理卢晓提出 "四场战役":渠道改革、产品升级、新能源转型、服务优化。这或许代表了传统车企的自救方向。


二、价格协同的“灰色地带

尽管“一口价”短期奏效,但其可持续性备受质疑。郎学红警告,若全网长期执行统一价格,可能涉嫌《反垄断法》中的“价格协同”,引发监管风险。此外,车企若直接修改指导价,可能触发消费者抵触情绪,甚至扰乱全球价格体系(如本田新能源车需与北美市场对标)。

更现实的压力来自经销商。未来汽车Daily主编苏鹏在走访中发现,北京某日产4S店因“一口价”政策客流量激增,但部分小经销商却因无法承担“一口价”亏损而加速出局。

孙少军比喻:“厂家要求超市按统一价卖货,但若进货价不变,商家只能偷降或倒闭。”这种“赛马机制”下,强者愈强、弱者退场,行业洗牌无可避免。


三、经销商生死局

“一口价”对经销商的影响堪称冰火两重天。刘学晓认为,该策略减少了经销商间的恶性竞价,但郎学红指出,若厂家定价偏离实际成交价(如高于市场价),经销商仍难盈利。

我们从市场现状也能看到,为求生存,经销商正加速转型。比如东风日产试水“零售中心+交付中心”模式,大经销商承担库存,小经销商专注销售,避免价格混乱。有的布局二手车与售后,部分经销商回收拆解业务量逼近1000万辆。还有的经销商积极拓展非车业务,如洗美、充电桩销售甚至AI项目,试图摆脱对新车销售的依赖。

但即便如此,“‘一口价’服务的是厂家,而非经销商。”若车企不解决底层成本与盈利分配问题,渠道矛盾终将爆发。


四、抄底燃油车,还是沦为“韭菜”?

对于消费者,“一口价”如同一把双刃剑。郎学红提醒,需警惕“明降暗升”——部分车型通过减配、绑定分期或置换条件实现低价,实际性价比未必提升。苏鹏更揭露猫腻:“消费者到店后,常被推销加价车型,二次成交率极高。”

但专家共识是:当下是燃油车抄底最佳时机。奥迪A6L降至25万、捷豹XEL仅18.8万起,合资车企为清库存让利空前。

笔者认为,当前购车,消费者更应该关注价格结果,若“一口价”无附加条件且含国家补贴,可果断出手;若选新能源车,则需紧盯配置升级与补贴退坡节点。


五、从价格战到“价值战”

2025年或许是车市分水岭。郎学红预测,恶性价格战将终结,车企转向“增配不增价、零息金融”等权益竞争;刘学晓观察到,比亚迪等品牌已通过配置升级替代降价,新势力则坚守价格底线(如理想L6不破20万)。

然而,燃油车市场萎缩45%、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合资品牌能否借“一口价”续命,仍存疑。苏鹏直言:“‘一口价’是燃油车最后的体面。”若不能快速转型电动化,合资车企或将彻底沦为“价格标签”,而非市场主导者。


写在最后

笔者认为,透明化定价或是个伪命题。

“一口价”表面上解决了价格不透明的痛点,实则暴露了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时代的系统劣势——定价权丧失、渠道矛盾加剧、转型步履维艰。消费者或许能短暂享受低价红利,但行业健康的定价体系,终须建立在技术突破与模式创新之上。

当“一口价”沦为清仓工具时,车企更该思考:如何让产品本身,而非价格,成为消费者选择的理由。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发表评论

请您注册或者登录车市社区账号即可发表回复

全部评论(0)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