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和Auto
25814 2025-03-27
在某职场社交平台上,多名认证为某车企的员工称公司开启新一轮裁员。随后有网友发帖求证,一名认证为该公司的网友称“这消息有些滞后,某某一个星期前就有消息了。”而后又有多名网友称三月初就有相关消息,涉及智能驾驶研发部门,裁员比例在20%到30%的样子。
目前爆料中提到的相关公司是否有裁员规划,如果有裁员规划又是否有很大的裁员比例,这些消息均未得到证实。
至于有关给员工施压、逼迫离职,长时间连续加班后开始裁员的消息也没有佐证,所以网友们不要妄加猜测和评论;否则可能会被相关企业追责。
汽车产业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产业,近三周的汽车行业裁员情况可能会让汽车爱好者和从业者们大跌眼镜——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周有超过10家车企或供应链企业裁员,裁员数量超过2.5万人;裁员企业有奥迪、保时捷、蔚来、极星、奔驰、雷诺、斯柯达、阿斯顿·马丁、安森美、蒂森克虏伯、微芯科技等;大陆集团计划在2026年底裁撤3000个工作岗位,同样集中于研发部门;博世则规划于2032年底前削减超过1.2万个岗位。
裁员已经形成“潮”了。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研发人员的价值是否在缩水是值得分析的话题,当AI(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的时候,部分研发人员的潜在价值则需要打一个问号。虽然AI技术尚无法做到富有情感的逻辑分析研发,但是基础的研发任务是一定会被替代的;或者说AI最先替代的就是初级脑力劳动,凡基于现有知识体系的初级研发都不涉及到真正意义上的、具有颠覆性的创新,不需要创新的工作显然是AI最能胜任的。
并且由AI的算力远超过开发度不够高的“大脑”们,那么一个曾经必须由初级脑力劳动来夯实基础的研发部门,其最终需要高成本的人还是低成本的机器和程序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所以研发部门出现裁员的情况不足为奇。同时综合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同质现象来分析的话,当对应产品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会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现在的汽车在智能领域已经走到瓶颈期,这也是导致裁员现象出现的一个因素。
另一类可能面对裁员的车企员工是一线生产线的员工,取而代之的是工业人形机器人。
在汽车生产制造领域早已广泛且大量运用机器人,但往往是以“机械臂”的类型为主;在内饰装配、总装与检测等环节还是需要人工操作的。可是工业人形机器人恰巧能胜任这些工作。驾驶一部工业人形机器人的购置成本在50~60万元(大致价格),对于企业而言,选择这样的智能设备一定比用人更划算。
一名生产线员工一年的薪资至少在13~16个月左右,总是能达到六位数的;并且企业还需要为员工提供对应的保障,这也是很大的成本。而一部工业人形机器人的设计使用寿命可以达到10年,对于企业而言可以大幅降低的生产成本。
AI和人形机器人技术越发达则企业对员工的需求就越弱,最终主要需要的是“顶级人才。”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顶级人才。”那么成为被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人取代的对象也就不奇怪了。
这将会是一个技术发展推动的趋势,任谁也难以阻挡。
对应的社会结构是否会发生变化只有拭目以待,其中最理想的结果是这两项技术实现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通过机器和程序实现物质的极大丰富,之后被取代的人也能够分得一杯羹,就像是一些网友评论中时常能够看到的“坐享其成。”
理论上并非不可能,所以也不用消极。
当然在技术发展阶段里还是要做好职业规划,至少要在技术发展到成熟之前完成平稳过渡。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