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车市号

你认为国内汽车市场最终能剩下多少汽车品牌?

天和Auto

28845 2025-04-02

提问:

某蓝品牌CEO称中国汽车市场最终留下的品牌不会超过20个,并称这是一个相对宽的理解;对于“最终只能剩下三到五个品牌”的说法并不认可,究竟谁的观点才正确?

笔者关注到了这则资讯但并未发表意见。

就目前来看,任何有关“最终能剩下多少品牌”的描述都是臆测!因为目前完全没有可用于分析的参考。市场竞争方式、环境和导向依然不够清晰,电动化是否能达到完全与彻底也是有待观望的;汽车产业作为高度全球化的产业不可能各自为战,而“全球一盘棋”的基础只要不变,那么“油电之争”的最终结果就很难预测。在一切都尚无定论的前提下预测能留下多少品牌,这显然是非常主观的臆测,通俗来说就是瞎扯。

然而相较于“最终只能剩下三到五个品牌”的观点,能留下接近20个品牌的说法还是相对靠谱一些的。

为何这么说呢?

可以说任何想过成为那最后三五个品牌的车企,其初心都无非是想要成为寡头!中国汽车市场的体量非常大,产、销量均为全球之最;年产销量按照2000万辆计算,三五家车企瓜分如此大的市场份额的结果是一目了然的——各自成为寡头,相互形成制约,垄断汽车市场,掌握产品定价权限!结果只会是这样。

而一旦形成垄断的局面则必定会导致行业整体倒退,因为不需要研发了,就这么三五家车企;大家商量好就能把狗屎定出黄金的售价,届时你不买也得买,毕竟是没得挑的。

看一看日韩和欧洲的老牌工业强国,其一部分客观存在寡头车企垄断市场的情况;于是品质相当之低的小型、微型车也能定出中国市场里中端中型甚至中大型车的售价。且企业的研发动力持续减弱,于是在这一轮与中国车企的竞争之中快速落了下风。

前车之鉴,历历在目,那么在本土市场里还会允许这种企业的出现吗?

加之届时这样的一家车企就能拥有上百万员工;三五家车企决定数百万员工、乃至于上下游企业综合在一起可能上千万的员工,以及其背后的上千万的家庭的生活甚至命运;这样的企业还是企业吗?所以“最终只剩三五家”的观点是异想天开,官方是不会允许出现这种寡头的。

<20个品牌的可能性

现在有多少汽车品牌?

包括但不仅限于:

比亚迪方程豹腾势仰望哈弗欧拉坦克魏牌吉利银河极氪领克沃尔沃亚太smart奇瑞捷途星途长安深蓝启源

等等。

到此只是“自主五强”的主品牌和子品牌。

新势力品牌里还有理想、小鹏、蔚来、零跑等等,这些都是年轻的车企,但现在的表现都很抢眼。

合资汽车品牌里有大众、奥迪、宝马、奔驰;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福特、林肯;还有一些相对冷门的品牌。

进口车里的表现良好的有雷克萨斯,路虎,奔驰,宝马,宾利,劳斯莱斯等等。

其实在售汽车品牌有上百个,在售乘用车产品有上千款!

要淘汰哪些品牌呢?

还是那句话:先别下定论,现在还远不到时候。

仅仅“自主五强”就有二十多个品牌,一汽、上汽、广汽等一线“国家队”的品牌大都还没有提,难道这些品牌也到拼个鱼死网破?合资汽车的市场份额确实在缩水,可是至少德系车和日系车的市场份额依然足够大,想要彻底击垮这两大车系是很难的。美系车里的通用福特表现较为弱势,可是还有逆袭而来的特斯拉——想要寄希望于用新能源汽车淘汰掉大部分燃油车品牌显然不现实。欧美日韩车企不是造不出来优秀的电动或混动汽车,要知道核心的电控芯片、驱动电机、车机芯片和驾驶芯片的供应商基本都还是海外企业;现在的情况只是这些企业无法以同样低的成本打造出了相同的产品罢了,但某些控制成本的方式本也是存在隐患的,至于产业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控制能力,客观上也是这些竞争对手们可以通过时间来沉淀出来的。

所以在一个高度开放的汽车市场里,想要把上百个汽车品牌打到只剩下十几个,可以说是异想天开。

市场格局很难有大的变化,体量巨大的中国汽车市场不需要“一枝独秀!”需要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需要的是大量的车企与大量的品牌维持一种理想的良性竞争环境,避免在任何技术领域里出现寡头。

期望自己粉的品牌成为寡头的汽车爱好者,实际上是想把自己往火坑里推,这是相当愚蠢的想法。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发表评论

请您注册或者登录车市社区账号即可发表回复

全部评论(0)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