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车市号

车企的多品牌战略,究竟是多线发展?还是资源浪费?

Nice好车

30757 2025-04-02

早前小鹏汽车何小鹏放话说:十年后中国只剩7家车企,有人说它狂,也有人说它一针见血,但个人看来,10年还远,短期看,会有至少超过一半的品牌会淡出市场,注意是品牌,主要包括一家车企多个品牌的那种,也就俗称的“一鱼多吃”,同一款车,投放在不同的品牌支线下,以新的包装和定位面向不同的群体,以扩大这款车的群体受众,达到规模效应,也扩大车企在不同群体、不同价格层的品牌声量。

最典型的,比亚迪主品牌的王朝网、海洋网,技术配置几乎没差,以不同的两套设计和销售网络面向市场,王朝系更加稳重,海洋网更年轻活力,人群自然就区分开来了。还有吉利旗下的极氪、领克、银河,长安的深蓝、启源,奇瑞的捷途、iCAR等,也是差不多的做法。


这样做对车企来说有两大好处,第一是通过不同定位的品牌满足差异化需求,比如说比亚迪的仰望、方程豹和腾势,就分别面向超豪华、硬核越野和高端新能源市场,加上主品牌下的王朝、海洋系列,几乎覆盖6万元到百万元的全价位段。同时根据不同细分市场需求和成本区间,将技术分级下放适配不同车型。

又例如吉利系中,面向的高端纯电的极氪、年轻运动化的领克和主流价位新能有的银河。奇瑞系中的年轻纯电品牌iCAR,中高端路线的星途和越野性价比SUV捷途。都是面向不同审美不同用途需求的品牌系列分支,可以大力拓展子品牌的专有属性也不影响主品牌基调。

又或者摆脱主品牌的固有形象,提升市场声量。例如传统车企长安,就通过像深蓝(新能源)、阿维塔(华为合作高端新能源品牌)摆脱“保守”标签,成功转型新能源,并吸引年轻和高端用户。

事实上,现在国内手握大量技术的车企都希望做成集团式品牌矩阵,主品牌代表技术,子品牌代表各自细分特性。


多品牌第二个好处就是技术协同和成本分摊,例如吉利通过“浩瀚架构”和“星睿智算中心”实现全域AI技术共享,降低研发成本,比亚迪的刀片电池、DM-i混动等技术在多品牌间复用,支撑平价车型的智驾普及。而且技术协同也意味着新车研发周期大大缩短,能根据市场动向更快地推出符合需求的新产品。

总结来说,具备规模效应和技术生态协同的车企,更容易实现多品牌战略,像上述的几个品牌都具备这样的条件,但无可避免都会面临一样的难题。


首先是内部资源的争夺和定位冲突,比如品牌之间的研发和销售渠道资源分配和争夺,车企内部需要面临新的管理难题,同时也加大了车企本身的成本压力,新品牌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必然会压缩车企的研发投入。以吉利为例2024年研发投入158.79亿元,仅为比亚迪的29%,需在多个品牌间分配资源。

再者是品牌认知模糊和消费者选择困难,这对于同样定位但面向不同喜好群体的双车型尤为明显,例如深蓝和启源,品牌初期命名逻辑不清晰以及产品特性过于相似,导致用户混淆,这也是需要车企在差异化宣传和产品研发上加大投入的,否则落到经销商层面的价格竞争,很容易消耗对方的品牌力。


Nice点评:多品牌战略需要以技术沉淀和市场需求为核心,避免盲目扩张,油车时代的奇瑞、吉利都经历过,也大批地砍掉止损。但如今电驱+智驾时代,车企的技术落地能力、资源整合效率及品牌差异化运营都具备更强的能力,例如比亚迪通过电动化利润反哺智能化,吉利以生态整合降低边际成本,都是向好的例子。但依然面临品牌泛滥和资源浪费的问题,只有具备规模效应与生态协同的车企更可能胜出。(文:Bob/图:网络)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发表评论

请您注册或者登录车市社区账号即可发表回复

全部评论(0)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