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叔车评
22573 2025-04-03
这段时间,大伙应该见识过小米惊天的关注度了,SU7高速碰撞爆燃这一起热搜,把同时期价格劲爆的启源Q07、方程豹钛3都给压了下去,甚至连小米自家3月高达2.9万的销量新闻也只能“靠边站”,小编一篇报道更是收获了罕见的1100+评论(还在持续上涨中)……那么今天就不来聊事件本身了,这事件背后的舆情变化,智驾、新能源安全等核心问题,才值得好好深入的聊一聊。
先来说说,经历过这起事故后,小米品牌以及销量前景是喜是忧,而结合自家以及其他平台的网友评论来看,小编得出的结论是:热搜归热搜,小米后续的销量或许会更加势不可挡!
原因就在于,当小米公布了初步的调查结果,也就是具体到几分几秒的车机数据记录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偏向了小米这边。比如对于事件本身,明眼人都看出来了:小米的智驾确实“能力有限”,但从必须经过学习、安全驾驶1000公里才能用的设定,到史无前例的公布了具体细节(在这之前,特斯拉等遇到类似离奇事故,可是从没这么细致的公布过车机数据),再到雷军亲自回应、官方解答网友疑问(在别的车企也同样很罕见),小米事前的防范和事后的补救都已经到位了;跟警惕型的网友相比,小米就差没有直接说明要慎重使用NOA功能。
换句话说,随着事故越来越清晰,更多人只会感受到悲伤,以及对车上三条人命的惋惜,却没有了对小米、对主机厂的愤恨。因为随着各方对L2是驾驶辅助而非自动驾驶的再三声明,随着以往一场场教训有了定论,事故的主要责任在谁已经很明晰了。甚至了解过小米智驾学习手册的网友还曾指出:小米明确说过在施工路段尽量不要使用NOA功能,当时的情况却是高速+施工/改道+深夜驾驶,驾驶员不及时主动接管、集中注意力开车,这难道还能怪小米么?
于是,评论区的画风,就渐渐变成了“争产能”,但凡网友宣称短时间内不会买小米、不会选择智驾之类的言论,后面的回帖大概率就是:挺好,能缩短我的提车、订单时间了。
说白了,互联网其实是有记忆力的,大多数消费者也是理智和清醒的(虽然他们不一定那么爱发言)。看了这么多场和智驾相关的事故,但凡珍视生命、重视安全的人,都已经深刻理解了“辅助”那两个字的含义,并对驾驶员仍是行车安全第一责任人达成了共识。
不过,疑似车门打不开和爆燃这两件事,小米却是难以“解释”了。可本质上,这并非是小米单独要面对的难题,而是所有新能源,尤其纯电车都得共同面对的技术难点。翻翻以前的热搜就能发现,碰撞后起火燃烧,不是只有小米才出现,别的品牌几乎都经历过;再者,见过大事故、常看碰撞测试的老司机都知道,当碰撞速度高达近百公里后,车门能不能打开、车辆会不会起火,都是看天意了,而非人为操作和安全技术能够保证的事情了。
那么贯穿整件事故的始末,一开始,很多人或许还会觉得,小米是“车红是非多”、遇到了流量“回旋镖”,毕竟经过这几年的变化,很多人其实对高速撞燃(尤其电车)、智驾引发的事故已经习以为常了,若当事人不是小米,这事或许上不了热搜。但结果却是,小米更加积极透明的处理方式,还有事先的提前学习措施、遇到施工路段尽量不要用NOA的提醒,反而让它稳稳的接住了这个“回旋镖”。
所以,不管是各大评论区表示会继续购买小米的舆情反馈,还是参照历史,种种事故也并未影响特斯拉等品牌销量的惯例,亦或是小米积极处理的态度……还是那句话,热搜归热搜,小米接下来的销量大概率会更加火爆、SU7系列(普通版+Ultra)销量破3万几乎成为了定局。只不过,经历这次事件之后,大伙对电车的确处于一种心有余悸的状态,而眼看着小米已经有了增程计划,你觉得烧油的小米汽车是不是该提前一点上市呢?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