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驹
24971 2025-04-15
近日,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朱西产教授参加腾讯汽车《车市热议+》直播对话栏目,在谈到蔚小理未来3年发展趋势时,他说:“(蔚小理)一家都剩不下,最后能够独立存在的概率等于零,要尽快兼并重组合作。”
作为中国新势力“三驾马车”,“蔚小理”曾一度引领行业潮流,成为新势力造车的代表。如果这三家车都活不下去了,某种程度上来说:新势力造车这条路将彻底宣告失败。
所以,朱西产认为“3年内蔚小理一家不剩,存活率为0”的核心逻辑究竟在哪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对于蔚小理近几年的发展和变化,朱西产在采访中都说了啥?
规模之战下,蔚小理如何建造企业管理体系能力?
朱西产说:学习很重要,但不能盲目照搬。比亚迪在特斯拉用三元锂电时,坚持磷酸铁锂路线,最终让两者各占半壁江山,这就是战略定力的体现。蔚来换电模式虽有争议,但李斌仍需坚持,问题在于技术创新不足导致成本高,而非换电本身。
三年内车市淘汰赛,造车新势力三兄弟会剩几家?
朱西产认为,(蔚小理)一家都剩不下,最后能够独立存在的概率等于零,要尽快兼并重组合作。
年产量干不到200万辆的,我估计都活不下去,体量太小,研发费用过高。需要用各种方式去合作合资。因为研发投入小了,技术进步就停止了,这么高的研发投入这么小的产量,你就等“死”。
理想汽车是成功者,没犯大错。小鹏前期过于依赖软件,忽视硬件,导致产品问题,但引入王凤英后开始纠正错误。蔚来李斌过于考虑情怀,缺乏技术投入,用投资人钱堆服务是不可持续的。
如何看待蔚小理不同市场表现?
朱西产表示:通过财报短期看规模转化效率例如销量以及营收等等数据,但是长期比拼底层技术创新深度。蔚来的换电模式是存疑的,其技术护城河面临增程式(双40车型达1200km续航)与快充(比亚迪三1000技术/5分钟补能400km)的双重冲击,若换电无法成为主流则面临战略风险;
小鹏是通过Mona实现销量逆袭提振资本信心,印证“以量为王”的行业生存法则;
理想则是技术突围路径,虽销量下滑,但依托VLM视觉语言模型与开源OS构建智能驾驶新范式,是有差异化竞争力的。
如何看待乐道的市场表现为何会低于预期?
朱西产认为:乐道本身车不错,但是最大的问题产品定位。价格区间与用户群体未能有效区隔,既未形成高端溢价能力,又丧失性价比优势。既要延续蔚来品质基因,又试图通过低价策略快速扩张,反而稀释了差异化竞争优势。另外,情怀营销缺失,产品策略上有一些失焦。
如何看待过去小鹏一年的变化,特别是王凤英的加入?
朱西产表示:从用人角度来看看,我认为造车新势力三兄弟的创新度让人担忧,曾经的造车初心会不会被财务报表打击?蔚小理转向“汽车老兵”虽改善运营效率,却陷入同质化竞争陷阱,若无革命性技术迭代恐难与老牌车企抗衡。
蔚小理的技术护城河还能持续多久?
朱西产表示,从智驾的角度来看,光一个华为的鸿蒙智驾已经让蔚小理处于危险境地了,如果今年比亚迪、吉利、奇瑞利用地平线、momenta的智驾平权做的很成功,也就是如果说“华大地M”四大智驾供应商全部崛起,蔚小理的别说护城河,别“水漫金山”就不错了。
今年他们三家的智能驾驶要面临的挑战,比亚迪的天神之眼等都是供应商模式,假如供应商模式做下来比蔚小理更精细,性能更好,那他们的末日就要来了。
这一轮AI技术热对蔚小理巩固技术护城河有帮助吗?
朱西产表示:AI上车是必然趋势,因为汽车在空间、电力和算力上都优于手机。手机电力和算力有限,而汽车空间大,电力和算力更强,能为AI提供更好的运行环境。目前,汽车的算力不断提升,如特斯拉新款ModelY的算力已达720TOP,未来还会有更高算力的车型。汽车介于手机和家庭之间,既能移动,又能提供强大算力支持。未来,汽车可能成为人们进入AI世界的“阿凡达”,尤其是工作场景中,汽车或许会成为最佳的AI载体。
200万并非绝对生死线!
朱西产教授的核心逻辑是认为,汽车是规模化经济,只有一定规模化才能均摊成本,包括研发成本、生产成本,供应链成本,以及营销成本等等。
而如果本身量不大,但是每年又要投入高额的研发费用,那么结果就导致单车研发成本过高,企业陷入卖一辆亏一辆的状态。
比如蔚来,去年的研发高达130多亿,销量却只有22多万辆,去年一年累计亏损了224亿,等于每卖出一台就要亏损10万!
所以,朱产西认为,两百万辆才能实现规模化,才能活下去。而蔚来+小鹏+理想一年的销量,都没有达到这个规模,因此要“尽快兼并重组合作”。
不过,这一观点遭到了网友们和业内人士的反驳:
首先,放眼全球,新能源销量突破两百万辆的有且只有比亚迪,其去年一年销量就超过了400万辆。
但是,没达到200万水平的车企,如特斯拉,其2024年销量为179万,实现盈利;理想汽车去年年销50万辆,净利润达到80亿。而零跑去年年销29.37万辆,在第四季度成功实现净利润转正。零跑也正式成为继理想汽车之后,第二家实现盈利的造车新势力车企。
理想和零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精细化管理,严格控制成本,提高单车的毛利率。
除此之外,对于一些高端品牌来说,并非依赖规模,而是高溢价来实现盈利,如保时捷年销仅30万仍能盈利,而蔚来想要做的就是成为电车市场里的保时捷。
其实,朱西产教授的言论大体上没有问题,一家企业想要活下去,根本就是要能自我造血,如何造血,前提就是要多卖车,实现一定的规模化。只是说,200万的规模并非就是蔚小理的绝对“生死线”,这是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经营模式来决定的,就像理想和零跑,年销几十万就能盈利。
以此同时,在保证一定规模的基础上,正如朱西产所说的那样:要建立自己的技术护城河,防止技术优势被供应商取代;要有战略定力的同时,还要战略正确。所以,蔚来需要在换电模式上,加速技术创新。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