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车市号

明明可以加一块电池变成新能源车,丰田、本田为什么偏偏不做?

汽车扒一扒

13748 2024-09-25

知乎之前有个提问,大概意思是,做新能源车并不难,国内的很多车企都会,动力系统组成从之前的发动机、变速箱,改成了发动机、电池、电机,只是加一块电池的事儿。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的确,国内的电动化转型轰轰烈烈,凭借着电动化、智能化赛道,8月份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超过了53%,中国品牌的乘用车市场占有率也达到了63%。

合资品牌,在国内的市场表现越来越差。

国内市场,已经明显表现出了强势的新能源消费欲,传统意义上的油车只能通过降价来维护自己的市场份额,即便如此,依然无力抵抗新能源变局。

油车的问题是在,日常使用成本高、动力弱、平顺性差,相比之下,加了电池包、电机的插电混动车辆,不仅仅没有这些问题,同时还提供了EV纯电行驶的能力,且电池包的出现提供了更大的算力,智能化、自动化表现更好。

显然,在新能源转型的格局下,油车的问题越来越明显。

对于合资车来说,目前我们看到的传统合资车,比如说本田、丰田、日产、大众、通用、雪铁龙等,依然是传统意义上的油车。

理论上来说,自主品牌能做的事情,对于外资品牌来说压力不大,至少在做混合动力系统这件事儿上,外资企业同样也可以做到。

比如说丰田THS的技术表现力很强,但却没有配备更大的电池包,这也就意味着无法成为新能源车,为什么?

一个原因是,传统合资车面对的是全球市场,海外市场没有国内这种对新能源车巨大的补贴,所以海外市场对于新能源车的认可度并不高,或者说对这种插混车辆的认可度、扶持力度不高。

另一个原因是,大电池包意味着需要充电,插电混动车辆的电池包容量都在十几度以上,海外市场的充电体系没有国内这么强,即便是慢充,在海外不少地区想要配套压力也比较大。

最为关键的是,全球企业设计出来的产品,是立足8000万的大市场考虑,国内市场的电动化转型速度快,其他地区非常慢,研发、测试一台车的周期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企业投入巨大的精力来做这件事儿,就不可能只为了一个市场。

这也是外资品牌在国内市场被淘汰的关键原因,不能为中国市场单独设计电动化产品。

当然,今年以来不少企业也在转型,寻求国内市场的发展空间,但还是那句话,传统企业对产品设计、测试的要求非常高,一台车稳妥上市需要三年时间,测试强度非常高,国内的新能源发展爆发于2021年,在2024年展现出了所向披靡的力量。

合资车在2024年的今天发现国内消费者对新能源的认可度极高,即便是今年恍悟,最快的产品也需要在2026年左右才能落地。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两年依然是大量合资车的空白期,自主品牌可以借助这个巨大的空白期,用电机、电池、智能化的优势,来继续抢夺合资车的市场份额。

预计2026年左右,合资车将会只剩下30%左右的份额。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发表评论

请您注册或者登录车市社区账号即可发表回复

全部评论(0)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