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车市号

日系、美系电车一塌糊涂,为何只有大众能顶住转型压力?

车轱辘

41069 2024-10-11

以市场换技术,这是合资车成立的大环境。碍于曾经的中国汽车工业太过薄弱,我们不得以用市场来换取国外汽车巨头的先进技术和造车经验,这也让合资品牌前些年在国内赚得盆满钵满,无论如何偷工减料和高价低配,国内消费者都只能选择原谅。

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进入到新能源时代后,合资品牌和国产品牌的差距就被越拉越大,只不过这一差距反过来了,领先的则是国产新能源品牌。反倒是合资车,当下已经无法适应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强度,销量下滑还算好的,更有甚者直接退市。


集体陷入转型困难,缺的到底是什么?


前几年的合资车也不是没有新能源产品,但更多的还是迫于排放压力推出“油改电”来潦草应对,这样的产品必定不会得到市场认可。进入到2020年以后,以大众、丰田为代表的合资品牌也终于对新能源汽车引起了重视,不再贯彻曾经“油改电”的方针,随后本田、日产、别克、凯迪拉克等合资品牌也纷纷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但从表现上来看似乎并不乐观。

就拿日系车来说,燃油车市场的日系品牌靠着省油耐用的标签俘获了一大批粉丝,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丰田也好本田也罢,虽然有多款纯电产品推出,但无一例外都遭到了市场冷落;至于日产,在推出艾睿雅后不久,就因为无法适应国内市场而被迫转到海外销售。


美系和韩系品牌就更不用说了,无论是别克还是起亚,都没有因为新能源汽车的导入而促进销量。不过也有别克GL8 PHEV这样的例外,作为MPV市场的常青树,别克GL8的地位和影响力有目共睹,因为插电混动车型的缺失,腾势D9也一度将别克GL8斩落马下,庆幸别克反应及时推出了插电混动版的GL8,这才让别克稳住了在MPV市场的地位。

总体来看,合资品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被国产品牌完败。那么,合资新能源汽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没有技术实力吗?显然不是,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门槛远低于燃油车的“三大件”,当然,如果想要在技术上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也并不容易,但至少入局的门槛不会像燃油车这么高。


所以背靠国际汽车巨头的合资品牌,在研发能力以及资金上怎么也比新势力品牌强很多。至于在国内难以转型的原因,答案只有一个,那便是仍没有下定转型的决心,且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领域与国货相比的确没有太大胜算,或许也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才让合资品牌陷入转型困难。

大众顶住压力,转型迎来新机遇


我们一直在强调合资车在新能源市场表现不佳,但大众却是个例外。以上汽大众为例,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上汽大众ID.家族今年9月新车交付13486辆,自诞生以来累计销量也正式突破30万辆,达成新的纪录成就,霸榜合资纯电榜单。就销量表现而言,大众新能源汽车销量与主流国产新能源品牌仍有差距,但在合资品牌中已经形成了断层领先,更何况,新能源汽车能够月销破万辆也已经算是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那么,为何只有大众能够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稳住阵脚呢?面对这一问题还是得分两个层面来解答,首先就是大众作为首批在国内成立合资公司的品牌,国人对大众的认可度远超其它合资车企,所以在大众转型新能源后,依旧会得到支持和信任。


其次,大众在看待转型新能源汽车这件事上也明显更认真,打造出的ID.系列车型无论是品质还是价格都比较让人信服,特别是在行驶品质上,ID.系列车型的驾控表现领先不少国产新能源汽车,这是大众与生俱来的优势。

当然,和大多数合资新能源汽车一样,大众ID.家族的车机系统和智驾表现同样拉胯,这也是所有ID.家族车主的共识。大众显然也清楚这一差距,更清楚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性,所以才寻求与小鹏汽车的合作,意图填补自身的短板。

按照大众和小鹏的计划,双方合作打造的首款车型最快在2026年就会上市,届时势必会让国内消费者看到不一样的大众。待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的短板得到解决后,配合上大众本身出色的机械素质和品控,大众的转型之路只会更高,反倒是其它合资品牌的危机感无疑会更大。


写在最后:


总结下来就是,合资新能源汽车表现糟糕主要还是自身对新能源汽车不够重视,大众ID.家族之所以越卖越好也是因为大众在国内的品牌影响力依旧很高,加上ID.家族的产品力也并不差,特别是在价格上并没有超出外界的预期。可以相信的是,待2026年大众和小鹏合作的新车上市后,大众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更大的话语权。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发表评论

请您注册或者登录车市社区账号即可发表回复

全部评论(0)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