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车市号

近两年新能源越发无趣,今天来量一下“造车门槛”

电动EV

52157 2024-11-22

新能源的造车门槛到底能有多低,我的底线是“南极人汽车”。

这句话还真不是开玩笑的。

当下,造新能源汽车的门槛看似低垂,然而其所耗费的时间成本与资金却像一个填不满的“无底洞”。看似光鲜的背后,所导致很多来自手机、家具、影视等不同行业、良莠不齐的企业,都想在国内这渗透率居高不下的新能源领域分得一杯残羹。


“造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再加一个车壳”。

是的,吉利老总李书福说得没错,但其本质大家都有,造车谁能造的、“打扮的”更好,更能赢得消费者欢迎呢?为什么说近两年新能源越发无趣,主要还是这“打扮的”都一个样,审美疲劳了......

冰箱、彩电、大沙发就往上面一堆,内饰用料审美按照主流的设计就行;

大电池去谈个价格合适的供应商,宁德时代、中创新航都可以;

车机当然也不会像特斯拉一样去自研,在国内inter的车机大把芯片可选,好一点就找华为合作一下,搭载个鸿蒙座舱即可;

还有合作装个丹拿音响、NAPPA真皮座椅,然后奢享百万级座舱这样的推广话术铺天盖地,这些没有技术门槛,却最吸引消费者眼珠子的往往放在显眼的位置;

追求中高端,就找供应商装个激光雷达即可,没必要像小鹏那样在智驾领域大量投入。基本的无人泊车、L2+辅助驾驶都具备,况且当下不也已是人均“端到端”无图智驾的水平了吗......


德系、日系那些合资车,手里紧紧攥了几十年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技术,在当下也不再显得那么弥足珍贵,今年1-10月前十的合资车企在国内的整体净利润都成下滑状态!所以也都慢慢转型,与国内新能源汽车站在同一起跑线,加入一起造新能源汽车的阵列。

这些合作的车的销量都如此,其他行业想打进来,你觉得合适吗?这造车门槛到底有多高,下面用尺子给你“量一下”广州车展的“水与火”。


想造车?你得看看现在的广州车展先

2024年11月15-24日,作为中国三大国际车展之一的广州车展,规模又创历史新高,为打响年底车市的收官之战,各大车企都不会放弃这个最后的亮相机会。但大浪淘沙,还有13个品牌悄悄缺席。

缺席品牌包括捷尼赛思、高合、奇瑞捷豹路虎、斯巴鲁、雪佛兰、捷达、远航汽车、极星、启辰、蓝电、劳斯莱斯、迈莎锐以及合创汽车

对部分缺席品牌而言,这不仅是错过车展的遗憾,更凸显其于市场中的艰难处境。行业竞争渐趋白热化,它们生存堪忧,甚至已现濒临淘汰之兆。


尽管广州车展热度锐减,但实则暗流涌动,华为小米抢尽风头,不少新势力静悄悄。

自带“流量圣体”的雷军几乎是“人到哪,人群就跟到哪”,小米展台在发布环节也是里三层外三层被围观。此次小米SU7 Ultra原型车备受瞩目,预售10分钟小订量即破3680台,雷军曾言其量产版将于明年3月上市。

余承东的出现同样引起极大关注,在鸿蒙智行展台上,问界M5、M7、M9,智界S7、R7,享界S9悉数登场。而新人“尊界”首款产品未于车展公开亮相,仅在展区设邀请制分享空间,为这款百万级行政轿车更添神秘色彩,媒体争相报道,好不热闹。

这种吊足胃口的操作,被不少网友甚至调侃到:这尊界的“尊贵式营销”,平民禁入展台,保密协议价值500万,媒体手绘外形,一波波操作整下来,真的太“尊”了,最“大牌”的品牌非你莫属。


新势力展厅热闹非凡,阿维塔、长安深蓝、岚图、方程豹、奥迪、广汽等多个品牌也都搭载了华为ADS智驾方案,成为展台发布和采访间的热门议题。

即使没有新车首发亮相,蔚小理展台依旧有流量,而近期被曝出闭店、停产等多项负面消息的哪吒几乎成了车展小透明。


当然车展最难受的还是合资车了,曾经的三巨头日产、丰田、本田即便有全球首发N7、铂智3X、烨P7/烨S7等新产品,但其品牌下的新能源近几个月销量普遍都在1000以下,所以不少人都是怀着看热闹的心态,并不是真的考虑想买,与国产新势力相较而言,其在配置、续航、安全结构等诸多方面皆难以望其项背。

再往上看,豪华品牌没了松弛感。今年下半年,被价格战、经销商门店关停的各种消息包围的以宝马、奔驰、奥迪为首的豪华品牌们,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遇到了更大阻力。

英菲尼迪这个品牌在合资车更难,国内倒闭更多4S店,很意外,本次还出新车。

林肯就不远万里从自家的博物馆里请来了1932年的ModelK,以及1942年的Zephyr这两位“耄耋老人”,是希望消费者为情怀、为历史买单?

起亚这边,发布会一结束就成了大家的客休区。

劳斯莱斯、迈凯伦、玛莎拉蒂、捷豹路虎、捷尼赛思等直接甩手不来了......

面对国内汽车厂商对市场份额的加速啃食,合资品牌,特别是豪华品牌也早已没了昔日的松弛感。


车展盛景背后:车企冷暖与行业百态

在之前的车展上,品牌发布会都会用围栏围起来,只有受邀的媒体才能进入内场,获得近距离的拍摄机位。

但有些品牌或许是场地人手不足,也或许是没有预算邀约那么多家媒体,彻底跳过了这一签到步骤。只要内场没有坐满,就能直接进到展台内。

就比如合资车的展台,销量比不过,新车也一般,就连在那边兼职送礼品的小姐姐,都找不到几个人扫码了……

甚至有媒体坦言“后悔带相机来”:手机拍摄已经够用,背着那么沉的设备只是徒增负重,“一点用都没有”。


当然车展热闹的“水与火”,还是源自这个车企的营收如何。

国内自主新势力的“扛把子”比亚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亚迪现已断层领先第二名的销量,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


据悉,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行业盈利状况显示,仅特斯拉、比亚迪、理想汽车三家盈利。特斯拉营收967.73亿美元(约6922亿人民币),净利润149.97亿美元领跑;比亚迪营收6023.2亿元,净利润300.4亿元;理想汽车净利润118.1亿元。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称,除比亚迪与理想外,多数中国电车厂商未盈利。

蔚来这样的新势力头部依旧是一年几十亿的亏损着。

11月20日消息,蔚来发布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Q3季度销量创新高,但又亏了50亿,李斌计划2026年全面盈利。但22年计划是24年盈利的目标没成,这次又来两年,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呢?


诸多造车新势力往往能熬过概念车发布阶段,却在量产前夕折戟沉沙,可见造车的门槛着实颇高。尽管试图涉足其中的企业众多,但能够取得成功的却寥寥无几。

华为、小米、阿里、腾讯、百度、360等行业巨头,也不敢贸然入局,也是经历过前期多方面针扎和抉择才下的此决定。

之后才有了如今的小米汽车,华为与各企业合作、阿里巴巴携手上汽打造智己,360董事长周鸿祎豪掷29亿投资哪吒,以及百度合作推出极越等等。

从时间维度来看,蔚来、小鹏、威马等车企从成立到首车约需4年,若抓不住产品周期或窗口,这个企业就很可能就面临淘汰。

毕竟汽车行业投资大、回报长、复杂制作工艺、得关注政策法规、技术与人才密集,非人人可为。


当然,家电入局的美的、格力、创维、追觅科技

然而在这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新能源背景下,不乏有众多车企纷纷宣告失败退场,春兰汽车2008年7月被收购后消失;美的2009年把基地卖给比亚迪和长沙政府结束造车;奥克斯汽车2005年退市;格林柯尔2006年底退出亚星客车......

另外,还有近些年的奇点汽车、爱驰汽车、天际汽车、威马汽车、宝沃汽车、众泰汽车、纳智捷、华晨中华等车企均身处困境或者已经处于破产之中。

此外,影视、房地产等跨界的也有惨痛的示例:

·许家印,中国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恒驰,恒大新能源汽车。

造车成绩单:造车4年,亏1800亿,卖车1000台。

·贾跃亭,乐视控股集团创始人、乐视汽车生态全球董事长,高喊“为梦想窒息”的口号。

造车成绩单:造车10年花了300亿,现仅交付13辆!


国家准入管理机制虽拦住部分投机者,却也推高生产资质的售价。

汽车行业连年增长,新能源领域蓝海诱人,引得众多企业争入造车业。虽然彼时制度严苛,成为合格车企,既需巨额资金与漫长时间投入,又须先获生产资质。

因成本过高,诸多企业另辟蹊径,过往“买壳”入局者数不胜数。如华为与赛力斯的优选车模式,车机智驾用华为,将赛力斯作为车身代工厂;威马收购沈阳中顺资源转其资质至温州新厂;拜腾耗资8亿购一汽华利资质。

这种“买壳”之举令经济拮据企业雪上加霜,单车成本陡增数千乃至上万,起步愈发艰难。即便如此,现存新势力置身当下新能源内卷市场,仍多深陷亏损泥沼,存在很多入不敷出的情况。


电动EV:

有句话说得好:那些杀不死你的,只会让你更加强大。

全球电动化进程因政策而全面提速,这无疑给中国车企开拓出了广袤的增量市场。中国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汽车与市场,其未来规模与增量的上限无法估量。国内车企虽斗得鱼死网破,却仍有蔚小李等新势力经市场洗礼幸存,且渐入佳境,稳步向前。

造车本就是研发、制造、迭代与回报周期均极为漫长的领域,对于新手来说容错率极低。不得不说,造车堪称当下民用产品领域的最高门槛之一。

汽车市场固然诱人,往昔“闭眼盈利”的红利时代却已逐渐落幕,如今想要涉足其中分得一杯羹并非易事。无论已踏入此领域还是即将加入者,都应慎之又慎,毕竟谁都不希望成为新能源这本历史书的一页注脚。

你觉得未来有谁在这新能源的蓝海里“裸泳”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发表评论

请您注册或者登录车市社区账号即可发表回复

全部评论(0)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