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域AUTO
25153 2024-11-29
近日,一封主题为《2025年比亚迪乘用车降本要求》的邮件在网络上流传。
邮件内容显示,在比亚迪成为全球首家达成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车企之际,比亚迪要求相关供应商所供货产品从2025年1月1日起降价10%。
此举并不新鲜,对于掌握主动权的整车厂而言,属于常规操作而已,正如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回应称“与供应商的年度议价,是汽车行业的惯例”,尤其是那些“规模化大量采购”的头部大厂。
但笔者所忧的是,明年车市的走向,会被比亚迪带往怎样一个“水深火热”的境地?
价格战贯穿2024
今年2月,以“荣耀版”之名,比亚迪秦PLUS作为开路先锋,率先举起降价大旗,将紧凑型插混轿车的门槛从此前的9.98万元一举压至7.98万元新低,喊话“电比油低”,对包括燃油车在内的所有对手进行无差别攻击,随后比亚迪旗下各款车型如法炮制,带动中国车市整个2024年都陷入无休止的价格战之中。
全方位价格战之下,没有谁能置身事外,自主、合资纷纷入局,包括BBA在内的豪门亦未能幸免,就连长期加价销售的“神车”都和光同尘,比如雷克萨斯ES,如今终端普遍降价数万元保销量,又比如保时捷,“打六折”这种曾经想都不敢想的情形甚至出现在它身上。
消费者买到便宜,自然皆大欢喜,何况那些常年加价卖车的JS如今也不得不打折了,就更令人神清气爽。
至于车企,那就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比亚迪自然赚的盆满钵满,单月销量已经实现了50W+,全年有望超过420万辆,实现“三年三大步”,其余包括奇瑞、吉利等中国品牌也有着出色的销量表现,新势力之中,理想、问界也真正开始赚钱了,特斯拉就不多说。但除此之外,2024年在中国市场上就很难再找出一家过得舒心的车企了。
比亚迪踩着大众加冕
日前,在 2024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咖荟・汽车夜话”现场,长安汽车总裁王俊透露的一组数据则更加引人深思,其称:今年1-10月,国内汽车均价下滑6.5%,其中燃油车均价下滑 5.5%;国内共有 98款新能源车上市,但只有10款月销过万;中国71个乘用车品牌仅3家盈利,预计未来 80%以上中国品牌将面临关停并转。
毫无疑问,王俊口中这3家盈利的中国品牌中,比亚迪必占其一。
据比亚迪三季度财报显示,其2024年1-9月扣非净利润为231.92亿元,堪称最能挣钱的中国汽车品牌。但事实上,比亚迪的钞能力在三年前跟现在远非一个量级,其过去三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2.55亿(2021)、156.38亿(2022)和284.62亿(2023)——也就是说,比亚迪也是2022年才开始挣大钱的。
2022年比亚迪身上发生了什么?那一年,其销量暴增152%,达到186.85万辆,在中国市场首次出现能跟大众、丰田掰手腕的玩家。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比亚迪摧枯拉朽般从燃油车对手那里抢夺市场,去年销量飙升至302.44万辆,今年1-10月已经拿下325万辆。
作为对比,中国市场近40年的老大——大众集团,最近两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包括大众、奥迪、保时捷等多个品牌在内)分别为318万辆(2022)和323.6万辆(2023),今年前三季度则下滑到205.65万辆,已经被比亚迪甩开。
合资品牌或将卷出“命”案
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随着比亚迪问鼎全球第一大车市,是多数玩家的止步不前、后退甚至衰落,不仅大众今年明显滑坡,丰田、本田、日产、通用等无一例外——连BBA都撑不住了,合资品牌还有谁能好过?根据乘联会的统计,合资品牌如今市场份额已经跌到34%附近,比4年前垮掉近一半!
但市场竞争就是如此现实,几年前你们吃肉,我跟着勉强喝口汤,如今比亚迪赶上了风口,称王了,规则就由他来改写,价格战要不要继续,也就由他说了算。于是,本文开头那封给供货商的降价邮件就变得理所当然,没有比亚迪,也会有奇亚迪、吉亚迪或者别的某个玩家扮演这个角色。
供货商降价10%,也就意味着比亚迪2025年很有可能将价格战进行到底。“宜将剩勇追穷寇”这个道理谁都懂,却唯有赢家才有资格动这个心思,其他人只有陪玩的份儿。
至于结果,输家丢失几座城池不算什么,最坏的情形就是出局。在这方面,新势力已经不断有人倒下,威马、高合都是比较新鲜的例子,合资品牌中近几年不断边缘化的几个品牌,恐怕此刻也都“亚历山大”,比如市场份额仅剩0.2%的法系车,以及最近突然以“一口价”清仓式大甩卖的雪佛兰,会不会成为新的“命”案主角?这个悬念,相信会成为2025年车圈几大看点之一。
驾值观
按照长安汽车总裁王俊的说法,中国汽车产业转型正迈入非稳态竞争期,“内卷”式竞争抬头明显,国内外均面临良性竞争弱化的挑战。
或许价格战不可避免,但笔者依然要提醒:不要忘记当年中国摩托车在东南亚市场的教训。靠着低价,我们曾经拿下当地80%的份额,把日系对手打得落花流水,但却因为旷日持久的价格战,我们自己送自己出局,如今在当地连1%的份额都不到。
毕竟,价格战是一把双刃剑,它能给消费者带来当下的实惠,也可能埋下种种隐患,比如后续服务、质量、口碑等。道理很简单,当一家车企迫于生存不得不降价时,为保利润,压缩成本是必然,这里面就涉及人力成本和生产成本,前者压缩到极致,就涉及到岗位缩减,也就是裁员,如此,产品的后续服务就难免受影响;后者压缩到极致,结果就可能更加严重,降低标准、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之类的事情,相信都是消费者不能接受的。
而这些,都是中国摩托车行业当初在东南亚市场发生过的,“不断刷新的低价-产品质量滑坡-口碑不断恶化-市场份额丢失”这样的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就再难善终。
毕竟,消费者要的不光是便宜,而是质优价廉的产品和持续有保障的服务,而一个行业做大做强,更是需要健康的盈利能力,和不断优化的用户口碑做后盾。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