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车市号

曾经许下的承诺有谁吹大了,车市的2025又将走向何方

元汽智驾

32103 2025-01-08

文/王俣祺

导语:2024年的车市竞争可谓是异常激烈,各大车企的销量目标完成情况各不相同,背后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

技术与战略并行的“老前辈” 

比亚迪在2024年绝对是汽车界的“顶流”,427万辆的销量成绩,同比增长41.26%,销量目标达成率高达118%,不仅超额完成目标,还一举超越了上汽集团,终结了其连续18年国内销量最高车企集团的纪录。回望比亚迪的发展历程,从年销量50万辆到月销量破50万辆,比亚迪仅仅用了6年的时间,这种飞速发展属实令人惊叹。

比亚迪成功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其强大的电池自主研发技术,这可以说是其在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比亚迪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大,为消费者提供了可靠的选择。同时,比亚迪的产业链整合能力也十分出色,从电池、电机到电控系统,实现了高度的自主化生产,有效控制了成本问题并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多品牌战略方面,比亚迪覆盖了从“平民英雄”秦、宋,到“高端战神”汉、唐,再到“超豪华”仰望U8、U9等全系列车型,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无论是追求性价比的家庭用户,还是对品质和性能有更高要求的消费者,都能在比亚迪找到心仪的车型。

另一边的吉利在2024年的年销量达到了217万辆,同比增长超过21%,销量目标达成率为108.5%。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吉利在电动化转型方面的决心和成效,2024年吉利的新能源车销量超过88万辆,创下了历史新高,同比增长约92% 。

同时,吉利旗下的子品牌极氪、领克、银河都各有爆款车型。极氪001凭借出色的性能和配置,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脱颖而出;领克品牌则以其时尚的外观和运动的操控性,吸引了众多年轻消费者;银河系列更是主打科技、舒适与性价比,满足了绝大部分家庭用户的需求。

不过,电动化转型也让吉利在研发和生产上投入巨大。据网传消息,在如此情形下吉利全年的利润才将将达到了58亿,所以吉利为了提高品牌利润开始了加速冲击高端化的战略,比如极星换帅、路特斯改名莲花、沃尔沃加速转型等动作,都是其高端化战略的一部分。

同样作为车圈“老前辈”的奇瑞在2024年的年销量超过260万辆,同比增长了38.4%。虽然最初没有设置具体的销量目标,但其对增长率的目标为超过行业的10 - 20%,最终也成功达成了这一目标。同时,奇瑞是传统车企三强里面唯一一个靠着燃油车质量过硬在海外实现突破的品牌,海外市场累计出口114.46万辆,同比增长21.4%,尤其在东南亚和南美的市场表现尤为突出。

奇瑞多年来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使其燃油车技术成熟可靠,不失“理工男”之名。同时,奇瑞针对不同海外市场的需求,进行了本地化的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例如,在东南亚地区,奇瑞根据当地的路况和消费者偏好,推出了更适合当地的车型,并建立了完善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赢得了当地消费者的充分认可。

强势崛起的新势力

作为新势力老大的理想汽车在2024年销量达到50万辆,目标达成率100%。起初,理想将目标定为80万辆,但由于年中推出的首款纯电车型MEGA因为外观以及售价遭遇了争议,使得销量下滑,最终将年销量目标调整至50万辆,并依靠理想L6长期稳定的增长,达成了调整后的目标。

零跑汽车堪称2024年的“增长之王”,年销量达到29万辆,同比增长100%,年销量目标达成率高达117.5%,不仅销量翻倍,还提前1个月完成年度销量目标。 

零跑的成功得益于其自研能力和高性价比策略。零跑通过自研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实现了成本控制,从而能够以更亲民的价格提供产品。在车型方面,C系列是零跑的销量担当,占总销量的80%以上,其中C11、C10、C16等车型在10万 - 20万元级别市场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此外,零跑T03在5万 - 7万元级别市场也表现出色,月销量稳定在8000辆左右。

最后,小米汽车作为汽车行业的“跨界选手”,在2024年的表现令人惊艳。成立第一年的全年销量就达到了13.7万辆,年销量目标达成率为103.9%。自4月份开启大规模交付以来,销量逐月攀升,到12月份交付量已经增长至2.5万辆。不过由于产能限制,雷军可以说是每天都在社交平台上被“催车”,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小米汽车的火爆程度。

当然,小米汽车的成功首先源于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粉丝基础。小米在智能手机以及家电等领域积累了大量的用户,这些用户对小米品牌的信任和喜爱,为小米汽车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小米汽车注重技术创新,小米SU7凭借其出色的性能、智能的配置和时尚的外观,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相信即将到来的小米YU7也将在新的一年带领小米汽车走向更高的台阶。

有辉煌就会有暗淡

既然有凭借全年优异成绩达成目标的车企,就也会有与预期有一定差距的存在。就比如长安汽车在2024年目标销量为280万辆,最终只达到了268万辆的成绩,销量达成率为95.7%,虽然未能完成目标,但上整体销量表现也还是很出色的。长安在去年不断丰富产品线,推出了多款以深蓝为首的新能源车型。然而,市场竞争激烈,长安在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竞争力方面,与头部车企相比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新势力方面,小鹏汽车的目标销量为28万辆,最终交付了19.01万辆,目标完成率为67.9%。去年上半年小鹏汽车的月销量一直稳定在1万辆的水平,表现十分惨淡,甚至被批已经距离曾经的三巨头“蔚小理”越来越远。但随着下半年MONA M03的上市,小鹏凭借低价策略,成功带动了销量增长。

如果说长安和小鹏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那么下面的几家可能就需要找一找阻碍销量增长的问题的所在了。长城汽车的年目标销量为190万辆,最终却只达成123.3万辆,达成率仅65%,重要的是这已经是长城连续4年未能完成销量目标了。这一切都基于长城采取的“弃销量 保利润”举措,由此长城在国内市场的销量跌去了15%,欧拉甚至同比大跌42%。

长城在产品布局和市场策略上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趋势下,长城的转型速度相对较慢,新能源车型的竞争力不足。同时,长城在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未来,长城需要加快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推广,优化产品布局,提升品牌影响力,以扭转当前的困境。

另一边,智己的年目标销量为12 - 13万辆,最终只达成了6.5万辆,达成率低至54.6%。智己汽车在产品销量上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在过了上市红利期后,销量会出现明显下滑。之前蹭小米汽车的热度并没有为其销量带来正面效果,背后的上汽同时也面临了自身的发展问题。对此智己还是需要重新审视市场定位和产品策略,加强产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在技术研发和用户体验方面加大投入,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同时,优化营销策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吸引更多消费者。

市场的残酷与挑战

在2024年的汽车市场竞争中,有一些车企甚至没能坚持到最后。比如哪吒连续3个月未发销量榜单,在张勇离职之后可以说走向了全面下滑,前几日又被爆出了APP停运等问题,虽说官方迅速做出了辟谣,称之为系统正常维护,但从哪吒的整个发展势头来看,爆雷只是时间问题。

 

同时,年中的合创、高合和年末的极越都倒在了2024年。这些车企的退场,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实力不足,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市场推广等方面存在短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汽车市场竞争的残酷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对车企的技术创新能力、资金实力和市场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无法适应市场变化的车企,最终只能被市场淘汰。

2025的目标该怎么定

进入2025年,许多车企已经纷纷制定了新的销量目标,而且普遍定得比较“激进”。例如,吉利2025年销量目标为271万辆,较2024年增长约25%;长安和东风两大集团均将年销量目标定为300万辆;奇瑞集团销量增长率再超行业10 - 20个百分点,算下来也要超过300万辆;理想汽车目标是70万辆;零跑预期是50万辆起;蔚来目标是超过40万辆;小鹏目标是35万辆;鸿蒙智行今年“打包”100万辆目标;小米汽车2025年目标是交付超30万辆新车 。

车企们制定这样高的目标,一方面是对自身发展的信心,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拓展,它们希望在新的一年实现更大的突破;另一方面,也是市场竞争的压力所致,如果不积极进取,就很容易被竞争对手超越。

从市场环境来看,2025年完成这些目标的难度不小。此前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按2024年政策基本延续来预测,2025年国内车市零售2340万辆,同比增长2%,这样的增长幅度相比去年下降不少。而各大车企销量目标的增长幅度却都很大,当这些销量目标加在一起,已经明显超出明年车市整体增长预期。

为了完成目标,车企们在一开年就抓紧时间打起促销战。包括自主、合资以及豪华品牌,纷纷推出车型价格直降、以旧换新补贴兜底等方式。但这种促销方式能否持续有效,还存在不确定性。而且,过度依赖促销可能会影响品牌形象和利润空间。

从国内市场来看,行业对油电同权的呼声越来越高,未来政策走向可能会发生变化。政策的调整将对车企的产品布局和市场策略产生重要影响。如果油电同权政策落地,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将在更公平的环境下竞争,新能源汽车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以应对挑战。而且现如今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不仅关注车辆的性能和价格,还对智能配置、安全性能、售后服务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车企需要不断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期望。

与此同时,2025年对于海外市场拓展,将成为车企销量提升的有效方式。然而,相比去年,北美、欧洲、南美以及东南亚等较大汽车市场,对于中国车企出海的难度不断加大。这些市场对汽车的技术标准、安全法规等方面要求较高,中国车企需要投入更多的研发和认证成本,以满足当地市场的要求。同时,当地的贸易保护主义和竞争压力也不容忽视。但海外市场也并非没有机会,一些新兴市场对汽车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中国车企可以通过差异化的产品策略和本地化的市场推广,在这些市场中寻找机会。

写在最后

2024年的汽车市场已经落下帷幕,有成功也有遗憾。2025年,汽车市场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车企们需要在技术创新、产品差异化和品牌建设上持续发力,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笑到最后”。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发表评论

请您注册或者登录车市社区账号即可发表回复

全部评论(0)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