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汽车
27335 2025-01-08
AI大模型时代下,2025年智驾竞争激烈,行业整合加速,市场分划至2026年,将达到行业稳态,并且,车厂及供应链稳定及技术迭代也促使行业进入了拐点
文/郑怡爽 李皙寅
2024年12月27日,深圳佑驾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佑驾创新)正式于香港联交所主办挂牌上市,这正是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四维图新)的间接参股公司。
“我们的选择标准,是三观一致、能力互补,目标是否真的热爱扎根这个赛道,能力是否真的能补上我们的短板。”数日前,在四维图新举办的媒体交流会上,当谈及投资话题时,四维图新CEO程鹏告诉笔者,已经把这个领域的创业公司,花了差不多一年扫了一遍,大体知道每家的状态。我们在地图、芯片、数据领域都有很多积累,但也许目前在AI大模型领域不够强。为了成为弄潮儿,需要通过快速整合,力争成为领先者。
程鹏认为,四维图新的战略思考叫以终为始。要看2030年是什么样,市场渗透率是怎么样,智驾领域、座舱领域,市场的渗透率是什么样的,车厂谁会在?智驾公司谁会在,我们在里面该做什么,扮演什么角色。
在程鹏看来,2024年车厂和供应商之间的分化已经比较明显。到了2026年,市场将迎来一个“稳态”——活着的公司会有自己的细分赛道和客户群。
四维图新,正式成立于2007年,总部位于北京海淀区,专注于提供智能汽车的软硬件解决方案,业务涵盖芯片、智能座舱、大数据和高精度定位等多个领域,是国内最大的导航地图和动态交通信息服务提供商,并且在车联网、汽车电子芯片及智能驾驶等领域不断拓展潜能。
四维图新也仍在图“新”。2024年12月24日消息显示,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项名为“交叉口车道冲突类型自动处理方法、装置、介质和设备”的专利,授权公告号CN 116229711 B,申请日期为2023年1月。
12月18日,四维图新亮相2024火山引擎FORCE原动力大会,并宣布将与火山进行端到端自动驾驶训练合作。此前,四维图新已与滴滴共同增资四维智联,进一步加大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布局。
01 竞争加剧,2025年格局渐显
2025年预计会有几十个车型搭载智驾系统,涉及车厂的平台数大概十个上下,因一个平台适配多车型,出货总量有望突破百万套。对于四维图新来说,做地图本身就可以采集大量数据用于研发,与车厂做数据合规工作时,能协商数据使用权限,量产时也会约定车厂提供数据以助力迭代、提升用户体验。
未来拼的是数据,行业整合已经是必然趋势,那么在这个情况下,具备综合能力如芯片、工程化、功能安全、交付等能力,且数据积累快又多的企业自然有望笑到最后。虽然今年智驾领域出现了IPO潮,不少热门概念被众多企业翻炒,但程鹏认为即便上市融到钱,很多企业到2026年也撑不住,没上市的如今已开始倒下,剩余的两三家要么被车厂收购,要么与其他企业整合。
事实上,程鹏认为,当下有些车企布局相关业务是模仿特斯拉,并非真的要大力投入自研芯片、搞机器人等,更多是期望从中获得启发或新的产品定义思路。
在智驾时代里,合资和外资品牌重现燃油车时代辉煌已无可能,若分开看待各车企情况,其实部分有较强纠错、反应能力以及组织进化和修复能力的车企,也可以通过调整策略,比如引入中国优质供应商、招募人才、开展合作等方式找到生存之道,而进化力差的车企则会逐渐退出中国市场。
“行业进入了收敛期。今年已经开始该淘汰的淘汰,该冲量的冲量了。好公司和不好的公司已经开始分化了,好的公司已经浮出水面并不断往上冲,出现了两极分化,已经知道未来终局谁能活到最后。”程鹏对2025年的行业进行预判,并表示价格战与内卷已成为常态。
赛道好才会吸引众多参与者,卷意味着竞争激烈,而淘汰也是自然选择,是市场经济下社会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届时存活下来的公司会有各自细分赛道与稳定客户群,有的靠拼成本走量,有的靠高毛利服务特定用户群体。在2025年,行业内车市会进行混战,出现更多的资源分配与淘汰,预计在2026年格局有望达到稳态。
02 2026年是新的拐点
2026年能看到变局,伴随着车厂和供应链的收敛以及技术的迭代,拐点将至。
随着数据量不断增大,虽然整体朝着端到端方向发展,但车的高低端在传感器配置和芯片算力上存在明显差异,大模型时代下,自动驾驶借助大量数据、实时感知能力和足够算力实现端到端控制输出,人车交互也从过去离散、无交互的各模块功能转变为多模态交互,能综合识别多种信息且准确率高。
尽管当前有上市融资潮,但即便融了钱大多也只能撑一年,没上市的已开始倒下,而头部车厂会更聚焦、更明确,车厂和供应链关系逐渐稳定,到2026年各车企能找到自身细分赛道和稳定客户群,不同车企针对不同用户特征形成特定用户群体。智驾公司等也能看出谁能支撑到那时,便于对未来市场渗透率、各主体角色等进行判断。2026年成为了一个变局的拐点,行业达到稳态。
以下是四维图新CEO程鹏在四维图新媒体开放日与媒体的问答:
媒体:你提到2026年,行业会出现大变局,这是为什么?
程鹏:为什么说2026是一个变局的点,是因为到那个时间点,头部车厂都出来了,也更聚焦了,谁能够撑到那个时间点,到时判断就差不多了。
四维图新怎么做?首先,我们有市场监控,每两个礼拜给团队刷新一遍,包括车企出什么新产品?毛利率是多少?供应链怎么管?我们会不断地去监控。另外C端的用户的消费偏好,我们都会有人监测。
除了车企,我们也关注所有的竞对和产业链上下游,我们大概知道一个成功的创业公司应该长什么样子,比如他怎么决策,定力够不够,学习能力行不行,他的韧性行不行,遇到困难怎么应对。
媒体:您说2026年达到稳态,会成中低端一个阵营,高端一个阵营。大家都是端到端,只不过分中低高端?
程鹏:不能这么说,趋势都是朝一个方向发展,因为当你数据量足够大时,所谓的中低高端区别在于车里面装的传感器的配置和算力大小,算法和模型占不了多少空间。在车里成本区别主要在传感器配置的价格差异比较大。
二是用什么芯片。但是在做模型过程中都可以用端到端的模型去循环,100多T的端到端也是能做的,区别在于用户体验,可能会导致我的最终衡量是在接管率,高速上接管率做到1000公里接管一次,但是在城区低端的做不好,高端的一定能做到,城区了NOA在各种场景下都能做到。实际上,功能体验决定了价格的差异。
媒体:作为小股东,未来的商业化形态将如何落地
程鹏:现在到了变局的时间点,一是车厂和供应链的收敛,二是因为技术迭代的拐点也到了。 现在真正的汽车智能化时代要来了,早期搞导航和地图是初级的智能化,是基于规则去做算法。即使没有大量的数据依然能把功能开发出来。但现在叫大模型时代,用户体验是以前的智能化汽车想象不到的。
举个例子,第一是自动驾驶,我不用做太多的算法上的逻辑,有足够的数据和感知能力,把感知到的所有数据扔进去,就能自动地输出控制的结果。第二是人和车的交互跟以前会完全不一样,早期跟车的交互是方向盘和各种旋钮按钮,这是第一代,后来变成触摸,再变成语音交互,现在有了大模型,我们就可以搞多模态的人车交互。
昨天发布了VLM,通过视觉做大模型的理解,放在车机里后,人跟它的交互变得非常容易。可以把人所有的动作、眼神、情绪都识别出来。然后跟声音一结合,人脸是兴奋还是沮丧的准确率非常高。
媒体:在智能化赛道,行业分合作派和自研派,以前号称要自研的企业慢慢也变成合作派了,您觉得未来五年或者到2030年,智能化赛道大概有几家企业还在牌桌上?
程鹏:建议车厂不要全栈自研而是全栈可控。一家车厂地量是不足以支撑那么高的自研投入的,比如你做一颗芯片,那颗芯片可能得1500万台车才能把研发成本收回来,但是供应商可以服务全球,所以能做到分摊量。车厂都自研的话,大概率是没有利润的。
在早期资本市场融资比较容易时,车企要通过自研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同时供应商不一定同意为初创车企做定制。全栈自研反应比较快,可以快速地抢市场。但是当进入成熟期后再搞全栈自研,毛利率和利润率都是亏的。至于2030年还能剩几家是可以统计的,其实我们几年前就做了判断,到今天为止依然没什么变化。
媒体:同样之前的业务形态下同样的企业,他们有的已经烂透了或者消失了。为什么20多年能发展到今天,你们的业务形态和业务边界变得这么大,是靠什么划这个边界,文化和组织是怎么搭的?
程鹏:我觉得持续迭代最关键,公司跟人一样,都有新陈代谢,就如“熵减”,如果不去自我纠正,不去复盘,不去学习,不去迭代,那就是“熵增”,组织就会慢慢烂透。
我和我的同事,大家都有不断学习进步研究的复盘的心态,我们公司做任何的项目,做完都要复盘,做得好与不好的都要复盘,复盘完了以后就吸取到教训了,主要是找有问题的地方,这样下次不那么干就会更好。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