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车市号

小米SU7重大事故,到底是谁锁死了车门?

车道漫谈

26487 2025-04-01

2025年3月29日深夜,一辆小米SU7在安徽德上高速撞击隔离带后爆燃,三名女性乘客不幸遇难。事故发生时,车辆正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系统检测到施工路障后发出预警并减速,驾驶员在接管后1秒内转向失败,最终以97km/h的时速撞上护栏。车头全毁、电池爆燃的现场画面引发全网震动,而“车门锁死致无法逃生”的质疑声,将这场悲剧推向了更复杂的舆论漩涡。

事故发生后三天,小米公司对外公布事故细节:车辆事发前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检测到施工路障后发出预警并减速,驾驶员在碰撞前1秒接管转向并采取制动,但最终未能避免撞击。数据显示,从系统预警到碰撞仅4秒,驾驶员实际控制时间不足3秒。

截至目前,我们所能获知的确切信息仍然寥寥无几,但这并不妨碍营销号将其扭曲为一场流量的狂欢。很快,有自称是遇难者家属的人士在公开社交媒体发布消息称,小米SU7发生交通事故后发生自燃,质疑“为什么车门会锁”?


这一质疑很快引发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设计的拷问,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潜在购买者,大家都希望能够尽快了解,事故发生时,作为驾乘人员,是否有足够的逃生时间。


但我们却忽略了一个事实,这种“未调查先定罪”的传播模式,实质是将复杂的技术问题降维成非黑即白的道德审判,既干扰公众认知,也对遇难者家属造成二次伤害。

实际上,目前警方根本没有公布车门状态的技术鉴定结果,而小米的行车信息也只公布到车辆发生碰撞之前,碰撞之后发生了什么,我们仍不得而知。更重要的是,没有在现场目睹事故经过的遇难者家属,是如何第一时间获取到了车辆的相关信息?


这些疑问没有得到验证,但却瞬间引爆了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集体焦虑。大家表面上是在聚焦技术细节的讨论,但实际上已经在流量的裹挟下,开始毫无顾忌地展开对小米的审判与定罪。


我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却未准备好承担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我们渴望真相,却沉迷于碎片化信息的即时快感。以上种种,都成为这场舆论暴力的幕后推手。而真正的进步,始于对灾难的严肃凝视。当我们放下站队思维,停止消费悲剧,才能真正构筑起守护生命的技术防线。


结语:


三名女孩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赶考的路上,这场悲剧不该成为流量猎手的“人血馒头”,更不应简化为非黑即白的站队游戏。当我们在追问“谁锁死了车门”时,或许更该思考:是什么锁住了我们对技术复杂性的认知?又是什么锁死了理性讨论的空间?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发表评论

请您注册或者登录车市社区账号即可发表回复

全部评论(0)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