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联号
24669 2025-04-02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有目共睹,短短几年时间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就突破了50%,迅速成为市场主导力量。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歌猛进的发展速度,并不能掩盖其中存在的问题,备受关注的智能驾驶就是其中之一。
3月29日,3名乘客驾驶小米SU7在德上高速发生事故,随后引发大火,并且出现了疑似车门打不开的情况,3名乘客全部遇难。这起事件再度把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尤其是智能驾驶的安全问题推上风口浪尖。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看待智能驾驶呢?
01、发生了什么事情?
到目前为止,3.29铜陵小米SU7爆燃事故仍在调查处理中,小米公司官方也回应称,会全力配合警方的调查。但目前已经确认的关于这起事故的消息,已经足以引起外界关注。
事故发生时,小米SU7以116km/h的速度开启智能辅助驾驶,碰撞发生前系统曾提示“前方有障碍”,发出减速请求并开始减速,一秒后车辆进入人驾状态,并且方向盘左打、刹车踏板下踩,但一秒之后车辆撞上水泥护栏,碰撞发生时时速仍有97km/h。
撞击发生后,车辆迅速成为一片火海,途经事发地的其它社会车辆曾试图施救未果,最终车辆烧成骨架,车内3名乘客全部遇难。网络流传的“车门打不开”并未得到小米汽车官方和警方的确认。
除此之外,死者家属对小米汽车公布的数据发出了质疑,认为2秒钟的时间驾驶员根本不可能做出反应。与此同时,死者家属还质疑小米官方所说“立刻联系家属”等说法。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发生事故的车辆为小米SU7标准版,按照小米官方的说法,该车型的前向防碰撞辅助功能作用对象是车辆、行人、二轮车等目标。这种功能,其实有一个人们更熟悉的名称,叫做AEB。小米官方表示,该功能目前并不能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
小米SU7标准版,正式的名称是2024款700km后驱长续航智驾版,进一步查询可知,这款车并没有搭载激光雷达,也没有搭载三目摄像头,而是采用了成本较低的双目摄像头,同时仅搭载了一颗毫米波雷达,显著低于同价位主流车型。与此同时,这款车搭载的辅助驾驶芯片为英伟达Drive Orin,总算力仅为84TOPS,同样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02、关于车,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小米SU7这次爆燃事故尚没有调查结论,但目前所发生的事实,已经可以告诉人们很多东西,而这些都是值得警惕的。
首先,车辆撞击后发生爆燃,速度快到无法施救,证明雷军此前大力宣传的“电芯倒置”设计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实际上,以100km/h左右的速度发生撞击,目前的动力电池都不太可能保证不起火。
其次,小米SU7标准版没有搭载激光雷达,事故又是发生在视线受限的深夜,而且只给乘客留出了2秒左右的反应时间,这证明所谓的纯视觉智驾在技术上并不可靠,如果搭载了高性能激光雷达,悲剧或许可以避免。
实际上,小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型厂商,从首款车交付到现在也就是一年左右的时间,如此短的时间里,不太可能掌握全国的路况信息,没有路况数据做基础,智驾大模型的训练就无从谈起。这也告诉人们,销量或许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上去,但技术底蕴很难在两三年之内就达到很高水平。
03、行业和消费者该吸取什么教训?
一起倒置3人死亡的爆燃事件,想不引起社会关注是不可能的事情。与此同时,事件发生后,生命和财产损失也无可挽回。关于这起事件,汽车厂商、行业以及消费者都应该引起深思。
首先,汽车厂商立“人设”,应该更加谨慎。小米SU7的主要用户都是年轻消费者,例如这次遇难的3名乘客均为20岁出头的年轻人,从客观角度来说,年轻人普遍具有易冲动、驾驶经验不足等特征,汽车厂商应该正确引导,而不是过分强调“推背感”“圈速”“弹射起步”“青春激情”等等。
其次,行业对新技术应该更加慎重,多一点敬畏之心,尽量避免误导性宣传。从技术角度来说,小米在智驾领域并不属于第一梯队,但此前官方的“16亿种驾驶模式”对年轻人存在明显的误导。关于这一点,死者家属也明确提出,曾经多次劝诫死者不要迷信智能驾驶。
作为消费者,我们需要认识到,目前所有的智能驾驶都是L2级别,距离L3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在驾驶带有智驾功能的车辆时,我们仍需全神贯注,而不能把身家性命交给随时都有可能出现问题的系统。实际上,没有智驾的时候,人们也开了几十年的车,如果没有特殊需求,我们对目前的智驾应该秉持“非必要不尝试”的理性态度。
小结:小米SU7爆燃事件对整个行业的影响是深远的,从理性角度来说,它不太可能让智驾系统的普及发生逆转,但它应该引起全社会的警惕,让智驾行业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要知道,汽车与手机不同,它直接关乎身家性命。因此,手机圈的各种“打法”,到了汽车圈必须要收敛,消费者也应该注意甄别。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