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和Auto
28848 2025-04-08
小米公司发言人在社交平台上发文表示,称:
近日有关小米SU7保险相关的谣言被有组织地扩散传播,现严正辟谣澄清;与小米公司合作的五大保险公司逐一确认均未出具过任何拒保通知;相关文件系伪造。此外,经同业公司校验,该伪造文件亦不符合保险公司内部文件格式、行文标准和用章通行规范。目前小米SU7车型投保服务平稳正常,网传消息严重失实;此外,“SU7出险率是同价位车型数倍”也是谣言,同样毫无事实依据。
就事论事才是态度。
发生于三月末的造成三人死亡的小米SU7碰撞起火事故是一码事,分析讨论该案例应当围绕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真实水平、国标使用规范和一系列车企有关“智驾”的夸大包装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可以说该案例能起到推动汽车生产制造企业在相关技术领域转折的作用,虽然代价很大。
而以小米汽车品牌目前遇到的难题强行关联其他话题,这样的做法就显得出发点不纯粹了。
只是近期确实有较多的关于小米SU7车型的交通事故话题,这又要怎样解释呢?其实这几乎是必然结果,因为该车型热度很高,小米品牌和创始人雷军又能高频率冲上热搜;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当一个品牌、一款产品和一个人长时间占据话题榜首的时候,所有与其相关的动态都会被特别关注——可以以“孕妇效应”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
所以任何品牌、产品和人物都应该掌握好曝光率的度,过度则难免成为众矢之的;这也是诸多传统汽车生产制造企业与品牌更愿意和光同尘的原因,避免成为众矢之的,才能避免被针对和被黑色公关。
“小米汽车不行了,销量肯定会下降。”
此类评论在进入四月之后出现过不少,但是客观事实又是截然相反。
有部分媒体和笔者在各自城市或周边城市的小米汽车门店实地探访,看到的场景是小米汽车门店依然门庭若市;部分门店订单量虽然略有下滑,但完成月销量任务目标依然是绰绰有余的。
由此可见上述案例并未影响到大部分小米SU7车型的潜在用户,就笔者在线下和部分消费者交流时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实际上理性看待这个案例,客观上还是错误理解与使用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导致的结果,把最初级的辅助驾驶功能当成自动驾驶使用,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但也并非所有汽车消费者的认知水平都一致,只要有理性清晰的认知,那么使用任何品牌的所谓智能汽车都不会有问题;所以小米SU7车型的交付量实际无需担心。
笔者依然相信“搞死小米”是一些竞争企业竭力想做的事情。
在一系列新势力汽车品牌里,只有小米汽车以唯一一款量产车实现月销量超越一系列车企;这种“现象级品牌”和“现象级产品”如果能沉淀下来,后续的小米汽车很有可能成为第二个特斯拉。
届时小米汽车会“威胁”到诸多品牌的生存。
尤其是同类型的车企。
以及一部分以民粹为手段而正在遭遇反噬的车企和品牌。
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营销策略和产品定位,综合小米品牌普遍具备价格优势的、用户基数庞大的数码消费品和智能家居产品用户基数;以及在同一个OS生态中的汽车产品,小米SU7的竞争力不输以智能驾驶起家的特斯拉。这样的优势是传统车企所不具备的,即便同样是新势力车企,其OS生态的完整性也与其普遍存在差距。
所以“看着小米汽车疯狂生长”会让一些竞争企业相当惶恐,那么针对小米汽车的黑色公关则必然会接踵而至。否则也不会出现仿造险企文件这种严重违法行为,看来一部分竞争企业已经不择手段了。
结语:
四月份的小米汽车带来的话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围绕组合驾驶辅助功能和所谓“智驾”技术领域的全面重新梳理;相关机构有必要更多约束生产制造企业;相关企业们也应当学会自律,而不是通过一些手段约束用户和媒体的嘴,这种风气不可长。第二个话题则是围绕小米品牌第二款量产车,一旦该车上市,中端纯电动SUV市场格局难免要发生变化;SUV车型是自主品牌的强项,也是中、高端国产新能源汽车保证市场占有率的关键,一旦小米YU7逆势而上,彼时难免会有一些竞品成为一现的昙花。
YU7的出现应当会让小米汽车遭遇更多的黑色公关。
拭目以待。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