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轮观察
26115 2025-04-10
按照现行的政策,汽车在我国正在沦为快消品。
中国的汽车报废制度正陷入一场深刻的矛盾漩涡:一面是政策端对普通燃油车与新能源车设定的严苛的验车模式和“短周期”引导报废标准,另一面是对重大事故车、全损车的流通管控长期缺位。这种“严松失衡”的现状,正在将汽车这一耐用消费品异化为“政策快销品”,暴露出制度设计中的短视与漏洞。
环保检测虽将排放不达标车辆纳入报废范围,但对新能源车电池回收体系却缺乏配套。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退役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率不足40%,大量含有稀有金属的电池被简单拆解,反成新型污染源。这种“头痛医头”的环保策略,实质是用短期减排指标掩盖全生命周期管理缺失。
全损车“借尸还魂”已经不再是新鲜事。如安徽奔驰全损车案例所示,保险公司通过“20万修复成本vs 8万保额”的财务算计,将本应报废车辆以2万元低价转售维修厂。使用副厂件修复后,这些车辆以“无事故记录”流入二手市场,形成“保险定损-维修翻新-二次销售”的完整利益链。2024年某第三方平台检测发现,长三角地区二手车市场30%以上车辆存在结构性损伤未披露。
尽管部分地区开展了报废车监督切割的管理措施,但现行《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仅要求“重大事故维修记录存档”,未强制要求车辆降级为报废。大量机构件切割车辆通过各种形式继续以正常车辆身份流通,甚至大量整车切割件在二手平台公开售卖。这种“外科手术式修复”彻底破坏车身力学结构,却仍在法律灰色地带游走。
“健康度评估”取代“年龄淘汰”才是正道。以德国TÜV技术检测体系为例,将电池SOH(健康状态)、车身结构完整性、核心零部件损耗率等纳入评估维度。例如对动力电池剩余容量≥70%的新能源车延长使用周期,对车身焊点完整度≥95%的燃油车放宽年检频率。
全损车建立VIN码报废数据库。通过区块链技术将保险定损记录、维修数据、二手车交易信息上链,实现从“定损-修复-流通”的全流程追溯。参考欧盟ELV指令,要求全损车必须进入VIN码报废数据库,任何试图重新注册的行为自动触发警报。
推行“阶梯式报废补贴”政策。现有“一刀切”的万元补贴,易诱发“为补报废”的道德风险。可设置技术状态分级补贴:对电池容量80%以上主动报废的新能源车提高补贴30%,对未达强制报废年限但自愿回收的燃油车给予碳排放积分奖励。
当前制度最危险的信号,是正在塑造畸形的汽车消费观——消费者被迫接受“新车5年贬值、10年报废”的预期,而本应严格管控的重大安全隐患车辆却通过监管漏洞持续危害公共安全。唯有打破“为报废而报废”的行政思维,建立基于技术事实、市场规律、安全底线的制度框架,才能真正实现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