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车市号

我是武汉人,长安与东风重组,我站队长安

四轮观察

33149 2025-04-15

4月11日,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业绩会上首次确认“方案基本完成”,并强调重组“不会改变长安既定战略”,包括品牌、技术及全球化规划。然而,这场看似“强强联合”的重组,却因双方实力对比、管理能力差异及行政逻辑与市场规律的冲突,引发了行业的深度争议。

政策驱动下的“规模崇拜”

从国资委的战略目标看,此次重组旨在通过整合资源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汽车集团”,集中优势应对智能网联与新能源变革。长安与东风2024年合计销量超516万辆,规模优势显著,但规模≠竞争力。

长安与东风相比,仅仅看账面优势就非常明显。2024年长安销量268万辆(同比+5.1%),新能源占比27.4%(73.5万辆),海外销量53.6万辆(同比+49.6%),且技术布局激进(5年投入200亿布局AI大模型,2026年固态电池装车);而东风汽车2024年乘用车销量仅仅189.6万辆(同比-9.2%),新能源品牌岚图销量也只有5万辆,远落后于头部新势力。叠加近年反腐风波,东风汽车的管理效能备受质疑。

显然,长安在新能源转型、全球化布局及技术储备上更具活力,而东风则面临传统业务萎缩与内部治理的双重压力。若仅以行政级别(东风为副部级,长安为厅局级)决定重组主导权,或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悖论。

谁该主导?级别还是能力?

支持“东风主导”的观点认为,央企重组历来遵循“级别优先”原则,且东风在商用车领域具备优势,可与长安乘用车形成互补。

但反对者更多。长安2024年净利润虽下滑35%,但主要受深蓝、阿维塔等新品牌亏损拖累,其自主品牌单车均价、海外盈利能力(毛利率26.2%)仍显著优于东风。而东风2024年乘用车销量下滑9.2%,新能源转型迟缓,管理效率存疑。另外,长安的“北斗天枢”智能化战略与固态电池研发已进入落地阶段,而东风的氢能源技术尚处初期。若由东风主导,技术路线或需妥协,拖慢长安的创新节奏。

股市的变动也反应出市场对此次重组的态度,重组消息公布后,东风系股价大涨,长安股价却表现平淡,反映资本市场对东风“借重组输血”的期待,而非对协同效应的认可。

虽然我是武汉人,内心支持东风,但是就管理水平和整体发展的规划性,显然长安汽车更适合主导此次重组。

政策意志与市场规律的冲突

朱华荣虽反复强调“战略不变”,但重组本身即是最大的变量。若整合仅停留于财务并表与供应链集采,而非技术共享与品牌协同,则可能沦为“大而不强”的规模泡沫。

长安以“创业文化”著称,东风则背负传统国企包袱,两者管理风格差异显著。此前东风岚图与长安深蓝的独立运营模式已证明,子品牌整合难度极高。

长安计划2030年实现500万辆销量(海外120万辆),需持续投入AI、飞行汽车等前沿领域;而东风仍需消化燃油车产能与债务压力。若重组后资源向东风倾斜,长安的转型动能或受抑制。

长安与东风的整合,不应是行政指令下的“拉郎配”,而需回归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市场规律。若因级别差异强行由东风主导,恐将重蹈过去央企重组“整而不合”的覆辙。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发表评论

请您注册或者登录车市社区账号即可发表回复

全部评论(0)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