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和Auto
5575 2024-11-30
近期,某知名汽车垂媒和知名汽车厂商关于车辆评测产生了争议,并且在线上引起了广泛讨论。随后又有诸多汽车爱好者回顾起近年来类似的案例,似乎汽车评测机构和汽车厂商总会时不时的擦出火花;并且进行测评的自媒体类似案例会更多,汽车评测和汽车厂商到底是什么关系,客观中立的测评到底有没有,测评机构作为第三方又在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对立关系
今天就来讲一讲这个话题。
汽车评测很难做到客观中立,而且将会越来越难维持客观性。
因为测评机构和生产厂商的基础关系是“对立”的,这是基本没有争议的;当然这个结论的前提是评测机构真想要做到独立、客观和第三方,只要坚持这个初衷,那么评测机构和生产厂商的关系就是在对抗。
没有完美的工业产品,只有“相对好”而已。
不论是汽车等耐用消费品还是快消商品都不会做到完美,客观上不存在完美的事物;而商品评测就是要找出商品的不完美之处,同时也要说明商品的基础属性。简单来说,商品的优点是消费者们普遍能直观看到的,或者通过商品的广告了解到——商品评测的前提是没有商品不做广告营销,消费者已经能直观地看到生产厂商的美化包装;所以商品评测的主要工作就是“挑刺儿。”
如果商品评测只讲商品优点,或强调商品优点和避免去谈商品的不足,那么消费者就不等于又看了一遍广告吗?
答案就是这样。
所以真实的商品评测实际上自带“黑”的特征,可是这种所谓的“黑”才是评测真正的意义所在——在生产厂商铺天盖地的广告面前挖掘真实,这是评测。然而这样的评测必定会得罪生产厂商,只不过这也并不重要;因为只要符合客观事实,生产厂商则可以通过评测得出的问题去改进,消费者也能获得品质更高的商品,所以商品评测实际对三方都有利。
但是生产厂商如果没有足够的担当,只是想赚快钱,或者打造出的产品品质过低;那么生产厂商就不会愿意让客观评测的内容传播,于是评测机构和生产厂商则难免明争暗斗。
怎么斗法
生产厂商和评测机构的明争暗斗只会有一个结果:评测机构完败。
原因非常简单:
评测机构不能为所在地创造足够高的价值,通俗来说就是纳不了那么多的税;但是企业总能为所在的城市创收,所以生产厂商的背后必定会有一张庞大的资源网络,而评测机构往往是什么都没有——除非是头部垂媒,可是这样的机构不过只有几家,而且关系更加复杂。
可以说评测机构想要客观测评就是不停的挑商品的刺儿,于是就会和生产厂商结下梁子;随后必定会完全不对等的、在不同层面的对决,评测机构面对这样的比拼是完全赢不了的。尤其是在一个相关法规可以有多种解释的基础之上,所以评测机构想要客观就得“悍不畏死”但客观上不会存在。
除非有对等的收入,但是纯粹的第三方只能依靠流量获得收入,而流量的价值正在极速贬值。
此时的测评机构既没有对等的收入来对抗风险,又没有完善的配套法规来保护自己,那么这些人或机构凭什么还要为C端用户冒险,和B端企业闹得不可开交呢?至此也就不会再有真正独立客观的评测机构了。
评测机构只要与生产厂商有合作,那就很难做到客观;而所有汽车垂媒都与生产厂商有合作,现在绝大多数汽车评测自媒体也都需要依靠生产厂商的广告费活着,所以评测想要客观?或许基本都是剧本。
总结:
评测机构和生产厂商所掌握的资源存在巨大的差异,力量存在巨大的悬殊;而商品评测的本质又是“撕开包装”的去伪求真,所以只要商品评测开始就等于和生产厂商宣战。那么在生产厂商可以随意拿捏评测机构的前提下,在评测是否客观的解释权可能由生产厂商来定义的基础上,还评测个什么呢?不对等注定评测难求真。都去看广告好了。当然也有一些例外,诸如直播带货的大IP实际也都是第三方的角色,直播带货实际也是一种评测综合销售的行为;可是当这些大IP掌握流量命脉之后,也会反向捏住生产企业的七寸。
这也是掌握资源的不对等的后果,任何一方过强都会让测评变得虚假。
真正客观中立的商品测评是基本不存在的,最终基本都会成为生产厂商的广告渠道。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