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和Auto
21577 2024-12-26
2024年即将结束,热闹非凡的汽车行业在这一年里贡献出了许多热门话题。
比如关注度很高的“CEO的脱口秀”和“新势力的口水战。”讨论较多的智能驾驶相关的交通事故。以及价格战和所谓的内卷。喧嚣之后尽是落寞,在那些奔着当网红去的汽车CEO/CFO/CMO等角色陆续“塌房”之后,近期也没有多少相关话题了;尤其是在某越CEO以身为例点出这种闹剧背后的逻辑和结果之后。
所以主要话题还是集中于价格战,那么价格战究竟带来了怎样的结果呢?
依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相关人士预测,如果以去年1月市场折扣和新车成交均价为基准计算,今年1~11月的整体汽车零售市场损失达1776亿元,同比增长931亿元。那么全年的汽车市场零售损失则预计超过1900亿元。但是1~11月的国内乘用车累计销量还是达到了2078万辆,同比增长达到8.5%
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目前能看到的结果是这样。
再看一组数据:
2024年4S店(汽车经销商)退网数量预计达4000家截止8月的汽车经销商进销倒挂数据达到﹣22.8%数据依然来自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相关报道或相关人士预测。
什么是进销倒挂?
简而言之,就是商品的购入价格高于销售价格;通俗来说就是“批发价”比“零售价”还要高。再通俗一些就是真正的亏本卖车。导致进销倒挂的因素主要是价格战。竞争品牌车辆竞价而自己的品牌不降价的话,那么自己品牌的车辆就卖不出去;于是就只能跟进降价;可是两方开始价格竞争的角逐就会一直持续下去,如果其中某一家门店或车企有更雄厚的资金实力,那么价格战就会打到让竞争对手资金链断裂而被迫退场。
资金实力雄厚的车企不见得是有价值的车企,资金雄厚的车企不见得是研发型车企;有些资金实力雄厚的车企就是资本手段“玩得溜。”
于是在汽车市场中已经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且并非个例。
谁吃到价格战红利
作为汽车消费者似乎认为自己吃到价格战红利。
汽车便宜了嘛,买车的代价低了;可是汽车便宜了也就等于车辆产品定位下沉了。比如曾经以20万元购买大众帕萨特或丰田凯美瑞,这些车属于中端车;现在以不足十五万元落地的标准购买同款车,看似是便宜的,然而这些车也不再是标准中端车,本质上看似是“花小钱办大事”而实际上是消费和产品同步降级而已。
当然也可以用相同的预算去购买价格沉下来的、曾经定位更高的车,可是依然是产品降级了。
并且价格战只要在一个行业里出现了短暂的利好作用,其他行业也必定会效仿;现在可以说是全行业的价格竞争,衣食住行几乎无一例外;上百元就能买到羽绒服,几十元就能点一桌菜,房子也便宜了下来,出门乘坐网约车的费用也低了一些——上百元的羽绒服里有多少羽绒或是不是羽绒?几十元点的一桌子菜里有多少真材实料或是否是预制?房子是便宜了一些。似乎滴滴近几日还对打网约车容易打到“臭车”的问题进行道歉。
这就是价格战打下来的结果。
看似是有了便宜的商品,可是商品的品质是越来越低。
然而这又是必然的结果。因为不论是羽绒、棉布或化纤,大米、白面或蔬菜,还是汽车的钢铁、橡胶和电池;这些材料的成本价是没有太大压缩空间的。所以商品降价一定伴随商品品质下降,如果价格竞争不在恰当时机结束的话,最终商品都将会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汽车零售损失假设在2024年里超过1900亿,谁承担了代价?
当然是汽车制造商、经销商、供应商和上中下游所有的从业人员承担代价。如上所述,物料成本压缩空间很小的话,可压缩的成本就是人力成本。“3*8h”的工作制变成“2*12h”就是压缩人力成本的典型方案,可是工作时间延长却不见得能提高收入;因为企业的收入在下降,企业需要的员工在减少,员工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2*12h*6”工作制你不能接受总会有人能接受,于是价格战体现在员工之上就是工作时间延长但薪资不涨;亦或者是原本工作时间就是这么长,结果是薪资往下降。
就算商品都降价,薪资也降,那究竟降了什么?
所以汽车零售损失最终损失了员工的收入。在其他领域里也在打着价格战,那么结果不就是各领域员工的收入都在降吗?这就是价格战的结果。汽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总还有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等机构来发声,有些产业是没有类似权威机构的;所以许多人看不到价格战的真实逻辑和后果,价格战打到尽头一定是消费者承担所有损失。
就算价格战打到最终剩下几家巨头企业,届时还是消费者承担所有代价;因为剩下的几家巨头一定具备定价权,届时绝对不会定出低价格了。就像是3C领域一样,剩下的少数几家头部企业可以很任性的定价,一个普普通通的、成本相当低的小手机也敢定出大几千到几万元的价格;当然也有价格低廉的手机,可是这些手机往往没有设计美感、理想性能和良好的使用体验,这是刻意为之。
因为这些企业还会给这些价格低廉的手机产品打上标签,以促使潜在用户去透支消费。
这就是价格战打到最终的结果,巨头企业垄断,消费者成为“韭菜。”
在汽车领域只会一样,看一看那些同款车在其本土市场售价远高于合资车的海外品牌汽车产品;其之所以敢于在其本土市场定出很高的价格,原因正是少数几家车企掌控了市场与定价权。那么如果国内车企也这么搞的话,结果只会一样,企业的本性都是一样的,不分哪个系。
所以价格战应该停止了,车企之间的竞争应当是以技术为基础的竞争。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