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车市号

营销投入巨大收效却甚微,传统车企为何学不来雷军呢?

天和Auto

26001 2025-04-01

近日,在某一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一条有趣的动态和更加有趣的评论。

某传统车企新品牌负责人发布一则车辆宣传视频,有网友在评论区提出“挺好的车,卖不出量,问题在哪”的提问;其回应为“不是每一款车都需要巨大的量,豪华品牌定位。”后网友们针对这则回复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目前该评论已经看不到,所以也就不讲具体品牌了。

但另一则该品牌动态的两条评论还是值得讲一讲的,有网友建议其多上点广告;有网友认为广告营销效果差,并搬出小米雷军进行对比。

没有什么车是不需要“上量”的,没有车企不希望每一款车都能够走量;以上述内容对应车辆为例,其产品定位不过是重叠的宝马、奔驰和奥迪的“5/6/E”三款车,而这三款车至少有两款能轻松实现月销量上万辆;如果宝马5系的改款相对保守一些的话,月销量达到五位数也是常态。

由此可见网友的评论才是一针见血:

不是本心不想求销量,而是销量难以拉起来;问题应当与营销有一定关系,可是想要模仿雷军却难模仿得来。

观点与分析

为何一众传统车企大力投入营销却收效甚微,哪怕企业人同样亲力亲为?

雷军带领小米汽车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带来了诸多话题,但大多数网友只是看了热闹而没有发现其中的道理;同理,在看到其他一些车企高管“带队”跟进的时候,看得也往往只是个热闹罢了。不过情感上主观偏向谁的答案是很清晰的,作为真正的汽车爱好者和消费者,主观上不偏向雷军的人应当是不多的;即便不会去选择小米汽车,客观上也没有充分的理由去排斥或厌恶这样一个品牌和人。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何小米汽车和雷军可以获得普遍的好评,因为普遍的好评一定程度的决定品牌调性。

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原因用两个字即可概括:说教。

没有人在主观上喜欢被说教,因为每个人都有自主性的需求;尤其是在消费行为中;每个人都存在个体上的差异,对事物的认知是不同的,所以在面对同一个事物的时候一定会有不同的观点,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汽车生产销售企业一定要学会尊重、迎合与满足消费者的自主性心理需求,在差异化中寻找共同点,并将其作为突破口;切不能以品牌方自己的观念凌驾于消费者之上,否则一定会让潜在用户感觉到未被尊重,居高临下的姿态一定是令人讨厌的。

雷军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不说教。”

雷军的情商确实很高,给自己的定位也足够精准——卖家不是老师教授,卖家只需要订单;于是卖家就要有谦卑的姿态,从而让买家在消费过程中产生愉悦感。

反之,有一些传统车企的企业人总是西装革履、表情高傲、言语犀利、用词考究——换一个说法不就是自视过高、不接地气吗?还觉得自己是“成功人士”呢。然而再成功你也就是个“卖货的头儿。”在数十家车企、上百个品牌、上千款汽车产品于同一块市场角逐的时候,你傲慢、他谦恭,谁会理你这个傲慢的家伙和你的品牌呢?

道理就是这样简单。

传统车企的企业人自视过高,有些企业人从骨子里就没有把用户视为可以平等对话的人;通过一些方式与用户面对面的时候都会觉得这是给用户面子,用这种心态那就一定做不好品牌和产品,一个“卖货的头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什么都不算。

然而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在传统营销模式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

从品牌企业人到汽车评测人,再到自媒体人和一些垂直领域博主,一个个都自视过高了,都不拿读者受众当回事,却太拿自己当回事了。于是这些车企与品牌即便一年投入上亿的营销成本,最终换来的还是令一部分潜在用户从骨子里厌恶的每一个环节。

最终都是在做无用功。

这也是企业和品牌文化的一种体现方式。

反之,想要改变品牌评价和销量状况,第一个需要改变的就是企业和品牌文化;生产销售企业的角色要定位精准,企业人应当扮演的是服务者的角色,面向消费者的时候要学会谦恭,也不要夸大其词。现在的网友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很多,效率很高,不是那么好糊弄的“受气包”了。

买你的车是给你面子。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发表评论

请您注册或者登录车市社区账号即可发表回复

全部评论(0)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