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车市号

知名车评人曝公司坏账高达4000万元,坏账的背后折射出哪些问题?

天和Auto

28157 2025-06-18

汽车圈围绕“营销”的话题再炒热,只不过这一次不再是哪家车企的创始人或高管掀起了口水之争;而是由两位知名车评人带来的有关坏账的话题。

账号名为“Blood旌旗”的车评人称:

2025年各位媒体同行还是要控制好自己的坏账率,天天给某些车企当马前卒,说自己都不相信的话,甚至还来“喷”我;完了,要账的时候你就知道厉害了。其次还称人家给你的商单再多,最后也是白条,有什么意义呢?

另一位知名车评人韩路评论称:

论坏账,你们都是渣渣;我司4000万坏账,你们都是垃圾。

观点1·整车企业的强对流

现在的车企们究竟有没有在经历“强对流”呢?

上游压制供应商,账期缩短至60天却依然让许多供应企业担忧;因为从入库环节就能采用新的方式让非明面上的账期变长,上游企业实际还是难以不扮演整车企业的输血者。下游压制经销商,强压库存让经销商不得不搞出零公里二手车的戏码;整车企业既刷出了虚假数据,同时又缓解了资金压力,随之即可从上下游吸血并展开对其他竞争企业的明争暗斗。

然而现在连明争暗斗的武器都要被整车企业反噬,车评人或机构就是这个武器;作为整车企业的“手中刀”不仅得不到合理的养护,甚至还会反过来被企业卡脖子,某些整车企业的经营状况到底烂到了什么程度?在这个强对流现象频繁出现的季节里,是否会有些整车企业出现惊雷呢?

还是拭目以待吧。

或许最先曝出惊天消息的不是相关机构,而是那些被拖欠太多商单账款的车评人;毕竟作为武器得不到有效的滋养,那就难免会反噬持刀人。

观点2·真实车评去哪里看

笔者认为职业汽车评测已经没有真实的内容可看。

“商单”“坏账”等关键词成为汽车圈热词之后,能看到的问题并不止整车企业是否会遭遇“强对流;”更关键的是为何整车企业要以巨大投入去雇佣车评人发布软文通稿或编写剧本雇佣车评人去表演,一条商单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十万,与头部车评人或机构合作的费用可以高达七位数甚至更多。

为何要这么做呢?

想来无非是作为整车企业在营销过程中还要一定程度的敬畏广告法,许多内容是不可以描述的;而传统媒体有同样的敬畏,即便也发通稿但也会慎重审核内容。唯独车评人是可以随便去讲的,因为“评测”和“广告”理论上是两种性质,“评测”是可以带有是主观意识的;所以整车企业更愿意通过知名度较高的车评人去传播一些存在夸大描述甚至虚假宣传的内容,以此来规避营销风险,但实际上也是在进行恶性竞争。

于是“评测”实际成为“广告,”车评人实际成为整车企业夸大、虚假营销的“打手。”

久而久之则形成一种营销模式,同时也形成了一条灰产链,那么现在还能去哪看真实的汽车评测呢?只能说不知道。从销量数据到技术、产品发布会,再到第三方的测评,还有什么是真的——如果压力让上游企业从材料到零部件造假,下游企业进行销量数据造假,营销企业进行车辆测评造假,部分整车企业早晚会暴雷!而且届时许多行业黑幕都将被起底,结果可能会颠覆三观。

车评圈看来也应当引起重视了。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发表评论

请您注册或者登录车市社区账号即可发表回复

全部评论(0)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