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和Auto
15840 2024-11-26
近期,有关美国对进口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话题在持续热议中。11月26日电称Trump发文称将要对进口中国所有商品加征10%的关税,这是继围绕进口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之后的又一个大动作。
加征关税究竟有什么作用,损失的究竟是谁?
许多网友对于美国加征进口中国商品关税的做法无法理解,提高关税就会提高这些商品在美国市场的售价;如果只是电动汽车的售价在美国市场上涨还则罢了,毕竟美国电动汽车渗透率本就不高,这块汽车市场还是以燃油车为主。可是所有进口中国商品都加征关税的话,理论上会造成商品价格普遍提高,这难道不会在美国造成危机吗?于是一些网友盲目乐观地认为加税的方法不过是“斗气。”只待美国消费市场提出反对的声音,届时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这种想法过于天真了。
分析·削弱产品竞争力
加征进口中国商品关税一定会造成商品价格上涨吗?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在出口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加征关税一定会造成商品售价的上涨,逻辑是没有错的;可是为什么不假设加征关税之后,出口企业会降低商品售价呢?假设某一件商品在加征关税之前于其市场零售价为10美元,加征关税之后会提高;但是只要出口价格降低,最终价格还是能保持10美元不变。
结果是其市场用户没有承担更高的代价,反而是出口商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加征关税的方法促使以出口为主的企业被动开启“价格战。”利润空间的压缩需要压缩成本,成本的压缩主要是从人力资源成本着手,因为商品的制造成本占售价的比例是比较稳定的。可是人力资源成本也有下限,在突破下限之后,这些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则难以维系;最终可能导致这些企业纷纷破产,或者转向国内市场。
但是国内市场已是存量市场,竞争烈度可能会比出口赛道更大。
那么不降价行不行呢?
就让美国市场用户去承担加征进口中国商品关税导致商品价格上涨的代价,反正他们总是要进口的——除非是“独一份”的商品,否则绝无可能!美国进口中国商品类型繁多,但主要商品还是以家用电器、电子产品、服装和食品等商品为主,汽车的占比实际并不高,不过光伏电池和电池原材料等商品也是要大量进口的。
这些商品其实没有不可替代性,比如家用电器、电子产品或服装之类的商品;如果美国不对东南亚其他国家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比如越南,那么越南出口美国的同类型商品在同价格的前提下就能有更大的利润空间;或者在保证利润空间相当的前提下,越南制造的商品售价可以更低,那么把这些商品都摆在美国超市的货架上,同样的商品显然是价格更低的越南制造会更受欢迎。而现在的真实情况就是一些美国进口商把目标转向越南或其他东南亚国家或地区,这些有“备选项”的出口商品只要“备选项”体现出优势——不论是以何种方法体现出优势,最终吃亏的都会是以出口为主的中国企业。
有些网友认为美国也有一些不得不从中国进口的商品,难道不能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吗?比如铝制品。理论上当然可以,而且有这样的记录。但是美国本也是电解铝生产大国,且中国铝材料或制品主要出口到美国、墨西哥、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越南、日本、印尼、印度等国家,看一看这些名字也就不难得出答案了。
同时中国需要进口粮食,而主要进口国是美国,难道不能通过这不能是一个手段吗?
实际除美国以外,中国粮食主要进口国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和乌克兰, 现在应该明白了。
再回到电动汽车的话题,中国电动汽车放在全球任何一块市场里都有很强的竞争力;因其最先打造出了三电产业体系,产业规模化带来的是制造成本的优势,并且在其他方面也能找出成本优势。于是这些车出口到欧美市场的话,只要其售价低,那么欧美本土车企打造的电动汽车也就没有任何竞争力可言——如果不管不问的话,三五年之后,中国电动汽车将成为全球汽车市场的明星商品;而其本土车企怕是陆续成为过去式,这就是先发优势。
可是汽车工业是欧美日韩等老牌工业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怎么可能允许被进口中国电动汽车把支柱撞断呢?
所以才会有对进口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结果,客观上也确实是一种保护主义的做法;而这些老牌汽车工业强国之所以要这么做,主要还是其汽车产业转型的节奏跟不上中国汽车产业的节奏,其不具备“举国体制”的优势,产业转型需要产业自身推动,其中必然障碍重重。
可以预见的是只要这些老牌汽车工业强国尚未形成电动汽车产业规模,围绕电动汽车关税的话题就会没完没了;其他商品的加征关税实际也是围绕新产业来添柴加火。
至于孰对孰错实际不难判断,不论是美国还是欧洲、日本或韩国,出于保护本土汽车产业的目的,是一定会给进口中国电动汽车设置障碍的。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