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和Auto
16002 2024-12-19
“油电同权”能否落地,真实竞争态势又是如何?
12月,汽车领域的话题围绕着多个新势力品牌;只是这些品牌普遍在悬崖边徘徊;比如极越、远航和哪吒汽车等。同时还有部分新能源汽车品牌的企业负债率成为热点话题,资产负债率在50%左右被视为合理,如果超过60%则会被看衰,除个别行业例外,比如房地产业;在汽车行业里超过70%基本可被视为达到警戒线,而某些风头正盛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负债率几乎达到78%。
反观燃油动力汽车阵营,虽然整体市场占有率出现了下滑,可是看起来似乎更稳;近几年里除本就属于二线或三线的合资汽车品牌,知名合资汽车品牌和主打燃油车的自主品牌表现确实更稳。
比如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一汽丰田、广汽丰田,东风本田、广汽本田,东风日产,现代起亚;自主品牌里的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奇瑞汽车,长城汽车等。
还是先讲竞争的结果:
在新能源汽车“火力全开”的态势之下,主攻燃油车的汽车制造商没有倒下;反倒是新能源汽车品牌接踵倒下,仅新势力品牌阵营就有拜腾、赛麟、前途、博郡、游侠、雷丁、天际、奇点、爱驰、威马、云度,以及由知名企业格力操刀打造出五环标志的银隆汽车和恒大集团旗下的恒驰汽车等,再加上近期的远航、高合和极越等品牌,实在是有些多了。
一方面高喊“要让燃油车在多少年内消失。”
一方面想要存活下来都很难,或者是增量不增收或增收不增利。
孰胜孰负不难判断。
并且近期的相关动态很有趣,其中至少有两个是非常值得解读的:
工信部装备一司提出要推动内燃机技术发展央媒提出油电平权和双轨平行不论是什么新技术都得折腾出来一个利好市场和经济的结果才行,否则不过是水月镜花,说得再好听也没有用。并且孰优孰劣应当由市场来决定,而现阶段的新能源汽车大热之势看起来并非是纯粹的市场选择。然而就是在这种前提之下依然无法取得实质性的领先优势,那么是否还需要为新能源汽车开出“绿色通道”就是很值得思考的事情了。
油电同权的必要性
笔者曾经很是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因为客观上可以缓解对进口石油依存度,也能做到一定程度的节能减排。但是产业发展的速度、程度和方式方法却还是超出了预想,进程实在是过于快,可是产业转型却需要温和一些,否则可能带来的是一系列的难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新能源汽车的高度集成化、模块化和生产自动化,其会带来的问题是需要的员工可以大幅减少。
通俗来说就是制造新能源汽车不需要如此之多的员工,如果在三五年内实现全面电动化;那么届时则有可能会出现40%左右的汽车产业工人失业,随着汽车电动化带来的同质化现象,设计、研发、营销和人力资源等等领域的员工也都要面对相同的难题。
而中国汽车产业从业者是不低于2200万人的,其中包括上游零部件企业、中游主机厂和下游后市场。实际上数据是否包括外包部分和那些后市场里还未成年的学徒,这就无据可考了。有意思的是这些汽车产业从业者的背后往往都会有一个家庭,这又是多少人?
企业的社会价值是什么?
创造经济价值、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科技发展,这是当然的;但是还有一项重要的社会价值却不被一些媒体或企业去谈:提供就业机会!在一个人口基数如此之大的国家里,任何一项技术的应用都是要考虑到落地于企业端能否创造就业机会的。可是现在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普及应用却在缩减就业岗位!并且衍生产业更是会加剧这一难题。比如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在出行市场带来的压力。
所以现在面对这些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则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因其不仅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企业社会价值,反而打破了以燃油车为基本盘的稳定产业结构,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并且即便在各种扶持之下,整体表现并不比燃油车板块更加稳健,那么这样的技术、这样的企业看来是不要也罢。
或者交由市场去考验,没有了“光环”则高下立判。
结语:
“油电同权”是有必要的,要避免新能源技术“野蛮生长”和“虚假繁荣。”同时要避免因新能源化而造成的裁员潮和内卷潮。卷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看似人力成本能降低,车辆售价也有了优势;可是这样的做法会造成本土市场汽车消费者的流失。
同时也会造成出口的障碍,毕竟多数汽车工业强国的电动化程度都比较低,没有内卷到如此程度,人力成本也不可能如此之低;所以这些区域是造不出来成本低到如此成本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的,那么这些车出口到这些区域则必定打破人家的汽车市场与产业平衡,它有可能顺利的出口到这些市场吗?所以新能源汽车未来想要创汇怕是都会很难,现阶段的中国汽车出口量虽然很大,但却是以燃油车为主。
这种现象是值得思考的。
所以现在就是“油电同权”的时候了,现在实施同权是对产业、企业和从业者的利好,个人认为这也是负责任的表现。总而言之,面对“扶不起的阿斗”不如不扶,也不应该去扶那些“汽车野心家。”
缓步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在转型过程中为产业工人寻找出口才是正确的方案。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竟然没评论,快去评论~~